深夜十一点,家长群里的消息依旧不断闪烁。数学老师发了张成绩表,家长们开始接龙回复“已查收”,紧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焦虑:“这次平均分又比隔壁班低了2分”“孩子应用题全错,是不是该报个补习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微信群里上演。在这个用分数丈量教育成果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习惯将“教书”等同于教育的全部,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恰似一束穿透迷雾的光,为我们揭示了“育人”的深刻内涵,颠覆着我们对教育的传统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动荡的年代没有磨灭他对教育的热忱。他扎根帕夫雷什中学,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用40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关于教育的鸿篇巨制。在他眼中,教育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当其他学校还在为升学率殚精竭虑时,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却在花园里观察植物生长,在星空下探讨宇宙奥秘。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教育方式,实则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书”往往被简化为知识的灌输。教师站在讲台上,如同知识的搬运工,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则像等待填充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变成了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教育逐渐失去了温度。而苏霍姆林斯基大声疾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将“育人”放在首位。
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叫安德烈的男孩,成绩平平,性格孤僻,总是独来独往。换作其他老师,可能会将他视为“问题学生”,放任不管。但苏霍姆林斯基却注意到,安德烈在绘画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于是,他鼓励安德烈参加学校的绘画社团,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在艺术的滋养下,安德烈逐渐打开心扉,变得自信开朗。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这个案例生动地诠释了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理念的力量。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育人”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审美和创造力。在帕夫雷什中学,课程设置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还有劳动课、艺术课、社会实践课等。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学习农耕知识,在手工课上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感悟,培养出了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品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比如,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关爱老人”“保护环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的力量。在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学生们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起学习、玩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关爱他人,更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
情感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文学、艺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他们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他的倡导下,帕夫雷什中学的图书馆里摆满了经典文学作品,音乐教室里时常传出悠扬的琴声,美术室里学生们用画笔描绘着美好的世界。这些艺术形式如同心灵的慰藉,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审美教育也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帕夫雷什中学,校园环境优美,处处充满艺术气息。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美学课程,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欣赏美,更学会了创造美。
“育人”理念的实践,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而在“育人”理念下,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朋友。苏霍姆林斯基以身作则,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会和学生们一起在草地上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尊重他们的想法;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将“教书”转变为“育人”并非易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升学压力、社会舆论、家长期望等因素,都让教师在实践“育人”理念时感到力不从心。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守教育初心,勇敢面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考试的“机器”,更是为了培养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当我们真正将“育人”放在首位,教育就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教书”真正转变为“育人”,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