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人生有限,一生做好一件事

少有人能清楚地书写自己未来的某个细节,但很多人都能仔细地描绘自己过去的一些情形。我正属于后者。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农家,记忆里留下不少穷苦的烙印。20岁以前,最大的努力都指向远离乡村,消减贫穷,远离那些我认为代表贫穷的植物。但是内心与潜能终究不会退让于行为的外在。生活有的是办法让人明白,真正要摆脱的是内心的贫困。我对乡土,对草木,热爱并不曾有一分的消减。一切的经历,看似偶然的际遇与安排,其实正顺着心底暗藏的执念,有条不紊地在发生。

在几岁时,我就曾惊异于煮苋菜佐饭时汤碗中的紫红汤汁,懊恼于砍红薯藤喂猪后衣袖上百洗不净的顽固色痕。还未觉察,在那时,草木染竟已在我的生命中扎根。

草木染,与生活,与生命,是紧紧相连的。

日本染织家志村福美曾转述英国陶艺家伯纳德·里奇的一段话:

一件作品在更深处与一种更宏大的存在相连,与创作者的精神相呼应,继而成为一体——这一重要因素不应被我们忽视。“生命”,这才是工作的根本。一件作品的生命不在于它是否逼真写实,而在于它是否与深层的生命之源相连。

一件草木染作品也是如此。

中国关于草木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诗经·小雅·采绿》写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记录的是两种古老的染料:荩草、蓝草。《周礼·地官》中记载,周朝“掌染草”的官职,负责管理征收用作染料的草类植物。

远家草木染工房

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已经使用草木染料茜草、蓝草、红花等进行着色。约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开始使用茜草和靛蓝染色。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开始使用菘蓝和红花染色。这些时间,还在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刷新。唐朝时,草木染传入日本。

染,从木、从水、从九,是个会意字。古代很多染料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才方便布帛等着色,故从水;染须反复多次进行,故从九。甲骨文中“九”就已经被作为数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

草木染,也称植物染、植染,是采用天然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部分提取或制作染料,为织物或其他待染物染色的技艺和过程。

草木染取法自然,使用后色素能快速分解而回归于自然,基本无污染。染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含有草木气息。

草木染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一直延续到1856年近代化学合成染料的出现。这一年,18岁的英国人威廉·亨利·珀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染色领域从此改变,天然染和化学染并存。

现代化学染色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颠覆性变革,是人类在染色技术探索方面取得的一个巨大文明成果。但是当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并关注到个性尊重、生活美学、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话题。有必要认真思考关于未来的一些事,有必要重新探讨天然染色,追寻草木染。

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学者山崎斌等发起了天然染色复兴运动,并提出“草木染”这一称谓,后申请注册了商标。当商标的保护期限结束,山崎斌的儿子山崎青树没有申请续展,而是“请爱草木染的人自由地使用”。现代草木染在日本得到快速发展和精进。

这些年来,我提出并持续实践现代天然草木染色理念。现代天然草木染色,是指结合现代经济、文化、科技、美学等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用天然植物提取或制作染料,为织物或其他待染物进行染色设计、创作的技艺和过程。

“存在即是合理”,现代天然草木染色理念充分尊重自然和人类发展的规律、过程、结果。珍惜过往的事物,也拥抱当下的事物。比如,草木染中经常会用到碱性的草木灰,但今天很多地方都不提倡焚烧秸秆和柴火,草木灰难得。与此同时,工厂已经能够生产出很高质量的食用碱,我们就可以考虑用适量的食用碱替代草木灰。顺势而为,不用束发山林,也可以找到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

草木染颜色纯净柔和

草木染是富有魅力的。草木染的物品常散发出一种自内而外的质朴,比如棉麻面料的草木染衣物。

草木染的物品也可以华丽闪亮,那是一种天生丽质。古代宫廷各种色泽绚烂的丝绸华服几乎都是天然染色而成,其中多数是草木染。

中国唐代,彩色夹缬流行,主要色彩是红、蓝、黄、绿四色,分别以红花(或苏木)、蓝草制成的靛青、槐花、鼠李(或用蓝黄复合的染料)染成。

当时,夹缬多是在丝织物上进行的。现存的唐代夹缬实物,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和日本正仓院都有收藏。白居易曾有诗句“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描述的即是四川成都的染织工艺。直到今天,成都还有叫作“浆洗街”“染房街”“染靛街”等的街道。

到了明代,棉花种植在江南得到普及,天然靛蓝染料相对于红黄绿染料在棉织物上的高适应性和低成本优势凸显,草木蓝染很快在全国得到普及。成都染房街在今天的市中心天府广场旁边,当年依偎着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及以前这条街曾开设土布染色作坊,取金河水洗涤,后因金河逐年淤积,染房渐渐消失。

当代,草木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有人甚至说它是一种生活理想。人们一方面尽情享受现代工业和科技带来的丰富物质快感,另一方面又在长情地怀念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土壤和抔起来就可以喝的清水。

人们开始期待慢下来,享受慢时光。草木染正好给出了机会,去实现这样的平衡。城市化飞奔向前,草木染也成了连接城市和乡土的通道,让人在城镇高楼之中,亦能感知作为大自然一份子的来处。

草木染天然环保,但并非所有草木染料都完全无毒无害。草木染人更需要摒弃完美主义的幻想。很多草木染材兼具食用性和药用性。然而“是药三分毒”,在具体操作时还须谨慎。比如,做银杏叶热煮染,操作间需要空间大,通风透气性好,否则可能会导致操作者头晕不适。草木染操作中,熟悉染材、色素本身的属性,尊重自然规律,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会更容易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事半功倍。

草木染和工业化的结合还不成熟,目前的草木染很多都是手工的,它会受气候、温度、土地、操作手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每一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气质。

草木染物品的质朴,绝不等于粗制滥造。初次尝试草木染的人,有些会有一种认识:草木染就是把面料随便捏一捏、捆一捆,丢进一汪植物汁水,泡一泡,就成了。这是误解。草木染讲求工艺,讲求设计,还得有心。古人探索出了草木染,染布制衣后,又将使用过的残渣复归于土地,孕育新的草木。这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生命闪光和延续的过程,真正尊重了大自然的法则。

在草木染实操中,大多数时候心情愉悦,偶尔也会困惑徘徊。知道的是,草木染能够染出漂亮的颜色;不知道的是,手上的草木是由哪些过往的生命所孕育的。而自己,也终将化为泥土与微尘,孕育新的草木。难以预料,未来自己所孕育的这些草木又会经历什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原本简单做自己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要想太多。但接触草木染久了,会愈发地对生活满怀感恩之心,对生命和大自然充满敬畏。草木染,会不自觉地让人重新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之伟大,人之渺小;人之易,人之不易。

八月阳光下的柿染

染材、染色样

人,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物质生活,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快乐幸福,还可以用更多精力去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事情。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掌握草木染的秉性,也曾先后深入我国台湾、云南、贵州等省,以及日本、东南亚、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勤在其中,乐在其中。同时,极尽所能地参阅接触到的中外文献资料,借鉴前辈的经验,亲身实践研发,对草木染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也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本书书写了一段草木染经历,也书写了追寻理想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有起点,没有终点。也许,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悟。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写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于是,记下自己和身边的同类人与草木染有关的历程和故事,希望能通过草木染和更多同频的人相遇。

草木染中常有欣喜

希望将本书分享给关注和喜欢草木染并践行美好生活的人。希望能在与草木染有关的人和日常故事中,让大家轻松自然地学会草木染,感受草木染的美和快乐,体验手工的愉悦,享受生活的更多美好。

草木染是一个原点。理解了草木染,可触类旁通。从善待一草一木开始,进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生活和世界。从草木染出发,让生活和世界更好。

和例外的陈志光老师在明月村喝茶时,聊起《了凡四训》,同感于后人总结的几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福虽未至,祸已远行。持续向世界发出积极友善的能量,或大或小,定有回响。 rOv6Wt8yvtmqu8E1ldXPzrFJtzjBsXzYThscaBt5bA70t/u4GDbYKpT6J3JOvJ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