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干什么事,
一定要有章法,
而且还得久练久熟。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唐·杜甫《八阵图》——
咱这首定场诗是很有名的大诗人杜甫所作。说的是谁呢?诸葛亮。杜甫很崇拜诸葛亮,给诸葛亮写了不少诗,流传下来的名句也不少,什么“出师未捷身先死”啊,“诸葛大名垂宇宙”啊,咱就不多说了。
其实,把诸葛亮当偶像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表达得比较直白,比如乾隆。乾隆那么傲,可一提起诸葛亮,就称赞不已,说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还有一些人,崇拜的方式就比较另类了,比如清朝的左宗棠。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叫“老亮”。“老”,就是“强于”“胜过”的意思。“老亮”,就是“我比诸葛亮还亮”!还有一位更另类,那就是东晋的权臣桓温。这位明明崇拜诸葛亮,但不明说,用今天网上的话说,就是“暗戳戳”的。
说起桓温这个人,其实不太好评价。他是东晋的官。东晋这个朝廷有个致命的毛病——没什么进取心,整天内斗,对恢复中原兴趣不大。
桓温可不是,这个家伙太有进取心了。自打他领兵以后,动不动就撺掇朝廷:“咱得北伐!”先是跟前秦打,一开始差点儿打赢了,最后打输了,未得寸土;后来跟羌族打,又几乎打赢了,但到最后,还是未得寸土;再后来跟前燕,就是慕容他们家打,还是未得寸土。听到这儿,有人就该说了,听了半天,净是“未得寸土”,合着这位就是个二百五啊!
其实,桓温这个人,能耐还是有的,甚至可以说也是一位英雄。可他的毛病也很明显——太自负,而且野心太大。桓温有句名言:“大丈夫若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您说,这是什么心态啊?这种人能耐虽大,可心性不成熟,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那怎么能看出,他崇拜诸葛亮呢?这还得从东晋永和二年(346)说起。当时占据四川蜀地的是成汉政权,皇帝叫李势,沉迷酒色,荒淫无道。
当时东晋北边的后赵,皇帝是石虎,这位比李势也强不到哪儿去,是有名的暴君。他跟北方的前凉没完没了,两边打得跟热窑似的,所以东晋要是这时候伐蜀,后赵没工夫管。这还只是天时。
再说地利。伐蜀这事,如果从北往南打,不好打。为什么?因为“蜀道难”啊,把汉中的几个口子一卡,很难攻进去。秦灭蜀、曹魏灭蜀,都打得挺费劲的。可要从长江下游往上游打,虽说逆水而行,却没有想的那么难,刘秀平蜀,就是两路大军逆江而上。
桓温当然明白这些道理。天时、地利都有了,“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可是,他缺“人和”,东晋朝廷对内斗的兴趣远比开疆拓土大,要是真上表,等着皇帝批准,黄花菜都凉了。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桓温干脆带了一万多士兵,跟谁也没说,就跑去伐蜀了。走到半道了,他才给朝廷上了个表:“我伐蜀去了,希望得到支持!”结果,当大军走到奉节,就是今天重庆东北边的时候,桓温遇到一件怪事。
在这儿,有个叫鱼腹浦的地方,江边堆着一堆一堆的石头,纵横交错,远远一看,就跟行兵打仗的军阵似的。平白无故的,谁在这儿摆下这么一座石阵呢?打眼一看,还挺瘆人。东晋的士兵一看,就有点儿发毛,赶紧向桓温禀告。
这些石头是什么啊?就是传说中当年诸葛亮摆的“八阵图”。咱们前面定场诗说的“名成八阵图”中的“八阵图”就是这个。
《三国演义》里把八阵图写得简直神乎其神,说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刘备大怒,亲提大兵七十五万讨伐东吴,要给两个兄弟报仇。随军的马良担心刘备有失,就把刘备的阵势都画了图,连夜带回西川,给诸葛亮看:“丞相,您给看看,主公这阵形摆得咋样?”
诸葛亮一看就急了:“谁叫主公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一结巴:“这个啊……主公自己摆的。”诸葛亮简直无语了:“得,那算完了。准备接应吧。如果兵败,可引主公到白帝城躲避。”
马良说:“白帝城?那儿无险可守啊!难道坐等东吴包围不成?”诸葛亮说:“不然,我当年进川的时候,已在鱼腹浦埋伏下精兵十万。抵挡吴军,肯定够了。”
马良一听:“啊?丞相您不是开玩笑吧?我打那儿来来回回,都走了多少趟了,哪儿有兵啊?”诸葛亮说:“这个你甭管,赶紧连夜回去,劝主公,万万不可如此下寨!”结果,马良还没赶回去呢,东吴的陆逊就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逃进白帝城。
陆逊在后面紧追,追到鱼腹浦,抬头一看,嚯,杀气冲天。陆逊心说:坏了,孔明神机妙算,果然早有防备。陆逊把当地人叫来问:“诸葛亮在这儿伏兵了?”当地人说:“没有啊,就是诸葛亮当年进川的时候,叫人在江边摆了八九十堆大石头。除了这个,就没别的啦。”
陆逊一听:“嗯?挺怪啊。待我前去查看!”近前一看,可不是嘛,只有一堆堆乱石,陆逊就笑了,“诸葛亮啊诸葛亮,装神弄鬼!”他没多想,带了几十个人,就进阵去看了。结果,等想出去的时候,任凭他们怎么转,就是出不去了。只听得“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真的像陷在十万人的大阵里一样。陆逊大叫:“吾中孔明之计也!”
眼看要困死在那儿,结果来了一个老头儿,把陆逊带出阵了。这个老头儿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陆逊已经被吓得浑身是汗,赶紧感谢黄承彦,又担心魏兵趁机来犯,就不追刘备了。
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故事就已经很有名了。杜甫听了这个故事,替诸葛亮遗憾,这才写“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石头就是不会自己动,它们要是能自己动,不就把东吴消灭了吗?
桓温伐蜀也正好到了这儿,他不知道这些石头是什么,就叫了几个当地人来问。当地人还是这套词:“当年诸葛亮入川的时候堆的,说是什么阵,具体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也不知道。”
桓温骑着马,绕着石头阵走了几圈,心说:这是阵?这是个什么阵呢?偷眼一瞧,手下人都瞪着大眼睛看着自己呢,那意思很明白——咱大帅多知多懂,肯定明白这是什么。桓温心说:在小弟们面前,咱不能栽了。要是让底下人认为我什么也不懂,轻视我,这兵就没法带了。
想到这儿,桓温干咳两声,拿起马鞭这么一指:“嗐!什么这阵那阵的,闹了半天就这个呀,‘此常山蛇势也’!”意思就是,我以为是什么高明的阵法呢,这不就是常山蛇阵嘛!
什么叫“常山蛇势”?“常山蛇”是传说中的一种蛇。据说,你若是打它的头,它的尾巴啪地就过来抽你;你若是打它的尾巴,它的脑袋就过来攻击你——听着有点儿像蚯蚓吧?反正《孙子兵法》里说,会带兵的人就跟“常山蛇”一样,敌人攻你的“首”,“尾”就能过来救,敌人攻你的“尾”,“首”就能过来救。要是“首尾不能相顾”,那就是不会带兵。后来以讹传讹,慢慢就变出一个“一字长蛇阵”来。
桓温说完,用余光偷瞄底下人,士兵们果然欢呼:“哎呀!还得是咱大帅啊!有大帅带着,咱们必破蜀贼!”
第二年,桓温成功消灭了成汉,收复了蜀地。桓温心说:看来我这能耐可以,我看诸葛亮也未必比我强!
怎么那么巧,士兵们在当地发现一个老头儿,据说曾经在诸葛亮的丞相府里当过掾吏,就是小辅助官。您可能要说了,要这么说,这个老头儿不得一百多岁了?嗐,您就甭细究这是怎么回事了,反正人家书上就这么说的。
桓温一听手下人汇报,赶紧命人把这个老头儿叫来。等老头儿来了,桓温就问:“老神仙,您说说,当年的诸葛武侯,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老头儿说:“诸葛亮啊?嗐,也就是那么回事吧。我当年伺候他,没觉得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桓温一听开心了:“哈哈,那这么说,还是后世的人更强了?”意思就是,我是不是比你们诸葛丞相厉害啊?
老头儿说:“那倒不是。当年我觉得丞相没什么。可是他去世以后,这么多年了,我就没见一个人比他强的。如今的人,完全没法跟诸葛亮比啊。”桓温这窝心骂挨的,气得差点儿吐血。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通过这件事,我没看出来桓温崇拜诸葛亮啊!”嗯,他是没明说。不过自打消灭成汉,桓温时时刻刻都在模仿诸葛亮——北伐、大包大揽各种国事,简直就是诸葛亮的模仿秀。
那这八卦阵到底是不是桓温说的“常山蛇势”啊?肯定不是。桓温无非就是随口一说,蒙人而已。那这堆石头是什么呢?您别说,这事好多人都考证过,包括《水经注》等古书都有记载。
大家考证来考证去,发现这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常山蛇势”,更不是八卦阵。那是什么呢?是当地煮盐用的盐灶——用大石头垒起来,架起大锅煮盐用的。因为数量比较多,又排得比较整齐,乍一看像个阵,其实跟八卦阵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现在这些石头都在水下了,看不见了。不过想想也知道,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东西,《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正经史书早就大写特写了。
但是,《八阵图》确实是存在的。《晋书》记载,晋朝有个大将,叫马隆,鲜卑造反,这位带兵平叛,参照《八阵图》,用兵车结成车阵,鲜卑的骑兵怎么也攻不破这个阵,伤亡惨重。既然有史书记载,这个东西肯定存在。只不过,到底是谁发明的,就不太清楚了。
但应该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因为《三国志》说得很明白,诸葛亮“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什么意思?就是诸葛亮确实演练过八阵图,并且很得要领。既然是很得要领,那就是他学习别人的阵法,而不是他自己发明了这个阵法。
还有人说,《八阵图》是风后发明的。风后是谁呢?传说是轩辕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发明的八阵图其实就是八种阵型,有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问题。首先,传说时代的事,很难有考古证据。其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这是《礼记》里的话,连甲骨文都没有的年代,会起这样的名字吗?也很难说,估计这也是假托古人所作。但是关于打仗时怎么用《八阵图》的记载倒不少,什么《八阵图论》啊,《八阵论》啊,《太白阴经》啊,《孙膑兵法》中也提过“八阵”。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卫公就是李靖。据说,李世民问李靖:“有人说,《八阵图》就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阵,是这么回事吗?”李靖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种说法绝对是谣言。这些就是古人为了故作神秘,起的八个神神道道的名罢了。真正的八阵,是‘一个整体、八个部分’。天、地、风、云,就是队旗的名字而已;龙、虎、鸟、蛇,就是一个阵里不同队伍的名字罢了。”
那《八阵图》用到战场上,又厉害在哪儿呢?
还真有人研究过。这《八阵图》要真排出来,是个“井”字形,有点儿像发微博那个九宫格。双方接仗之前,大将在最中间,周围是八块队伍。
您要知道,古代打仗,很少有你砍死我一万,我砍死你八千那种“呆仗”,大多数情况都跟下象棋似的,把对方指挥部一端,大将一杀,或者把对方的大将逼跑了,对方自然而然也就败了。
而这个阵就牛在这儿:真打起来,阵型就开始换,大将就跟凭空消失了一样。你不是想打指挥部吗?你压根儿就不知道在哪儿。
人家按照休、生、伤、杜、景、死、惊、开这八个门来回转,你还打阵?早就晕啦,那还不输?说到这儿,有些对术数、占卜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就发现了,这跟奇门遁甲特别像。
奇门遁甲是什么呢?简单理解,所谓“奇门遁甲”,就是个复杂版的《八阵图》。“奇”,就是“乙、丙、丁”,这叫“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遁甲”呢?“甲”,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未知数”。所谓“遁甲”,就是要把“甲”在这个阵里隐遁起来,不让别人看见。
怎么遁呢?这个一两句话就说不清楚了,涉及天干地支,还有八卦、八门、八神、九星……把这些参数按照阴遁、阳遁的方法,排出天盘、地盘、人盘,最后根据这个来判断吉凶、研判局势。据说一些高手还有更多妙用,那咱就不了解了,不多说了。
在军事上,遁了有什么好处呢?《太白阴经》中有一句话:“余奇为握奇。”出乎对方意料,突然杀出来的队伍,这叫“奇兵”。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您这儿正跟一帮人纠缠呢,背后也不知道打哪儿突然杀出一彪兵马打您,您能不败吗?
当然,奇门遁甲非常复杂,也非常深奥,甭说一篇文章,就是专门写一本书,也说不完。另外,对于这个东西,您也要甄别哪些是正经的研究,哪些是封建迷信。
中国古代的阵法,也算一大发明,在双方兵器、训练、人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谁阵法用得好,将帅指挥得好,谁的胜率就高。比如,同样是《八阵图》,诸葛亮用就厉害。后来邓艾打成都的时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用《八阵图》,就没用好,最后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