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此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

链接

中外法治格言

◎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鞅(战国)《商君书·定分》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战国)《韩非子·有度》

◎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古希腊)

◎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国)

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图说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图为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队伍“依法治国”方阵行进在长安街上。

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图说

各地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各地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图为天津市和平区兆丰路社区开展党员群众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

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们还要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行,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将应对可能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高扬起依法治国的旗帜。 Mwk4VdSHcqKpOW6gk6XKr06KKdB+gG2Lu/PHCbPsMlOdX/MBT3BhL3OEWahrEr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