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少年心事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大钊儿时的名字不叫李大钊。他的乳名叫憨头。之所以会叫上这么一个不太好听的乳名,据说是在李大钊出生那天,他的爷爷李如珍在自己家的棉花地里干活时恰巧捉到了一只美丽可爱的百灵鸟。那百灵鸟先是飞到他家的棉花地里,尽管看到年近古稀已是老态龙钟的李如珍正弯腰驼背地在那儿干活,却似乎并不怕他,在冲他“叽叽”“唧唧”地叫唤一会儿后,竟然飞落在他的头顶上,仿佛把他的满头白发当成了自己的“窝巢”。这让李如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只百灵鸟给捉住了。

“小家伙,跟我到我家去玩吧。”李如珍捉住这只美丽可爱还有些顽皮的百灵鸟,喜滋滋地逗着它说。

“唧唧,叽叽……”那鸟儿鸣叫着,好像在说:“好啊,好啊!”

说来也真的是个巧合,因为捉了只百灵鸟,李如珍不想再干活了,就兴冲冲地回家。他刚跨进院子,接生婆就冲他喊:“大喜呀,老爷子,你添了个孙子!”

“什么?你说什么?”毕竟年岁大了,李如珍的耳朵有点背,看到那个接生婆嘴里冲他嚷嚷着什么,就大声地问道。

“老爷子,”那接生婆这时就凑到李如珍的耳朵边大声地说,“我跟你说啊,你家儿媳妇生了,生了个小鸡鸡,是个大胖小子!这回你听清了吗?”

“什么?是个大胖小子?难怪刚才百灵鸟老在我耳边‘鸡鸡、鸡鸡’地叫唤,原来是生了个小鸡鸡啊!”刚才还疲惫不堪一脸憔悴的李如珍顿时来了精神,咧开大嘴呵呵笑着,可笑着笑着又忽然老泪纵横起来。

在给自己的孙子起名字的时候,想到那只几乎与自己的孙子同时降临自己家的百灵鸟,而百灵鸟又有“百灵”“百龄”之吉祥的寓意,李如珍就说:“我从棉花地里捡了只百灵鸟,这不等于是给我孙子捡了个名字吗?‘百灵,百龄’,活得又长,长得又机灵,就给我孙子起个名字叫‘灵头’吧。”

可是,在当地农村,人们都以为给刚出生的小孩子起的乳名越难听越好养活。所以,村里的几个老太太七嘴八舌地议论说:什么灵呀灵的?那会把孩子叫傻了的,要是叫“憨头”倒会越叫越灵,不如就叫“憨头”好了!

因此,李大钊的乳名便成了“憨头”。

儿时的李大钊身世真的是很凄苦和不幸。爷爷李如珍早年“闯关东”在东北做生意虽赚了些银两,但苦于膝下无子,仅有一女,为了传宗接代,便将弟弟的二儿子李任荣过继为子,并一心想把继子任荣培养成知书达理光耀门楣的人。可是,哪里知道李任荣虽学习勤奋,也很聪慧,但年幼体弱,从小多病。虚岁17岁时,李任荣与外村周家姑娘结婚不久便患上了当年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痨病”——肺病,很快就离开了人世。所以,当李大钊呱呱坠地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半年多了。丈夫去世后,李大钊的母亲周氏一度悲痛欲绝,生下儿子后,因为总是白天黑夜地思念亡夫,经常以泪洗面,悲不自禁,还没等儿子“憨头”学会说话和走路,她竟也不幸早逝了。

没出生就死了父亲成了“遗腹子”,刚出生不久又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此,尚在襁褓中的李大钊便与年近古稀的爷爷李如珍相依为命。正如他后来在《狱中自述》中所说:“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在母亲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里,因为没有奶吃,瘦得皮包骨头的“小憨头”没日没夜地啼哭,无论爷爷怎样哄劝都不管用。看到这一老一少特别是“小憨头”这孩子非常可怜,当时,村里许多哺乳期的女人在给自己孩子喂奶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小憨头”,顺便也把他抱过来,将自己的另一个乳头塞进早已嗷嗷待哺的“小憨头”的嘴里。所以,还在孩提时代,爷爷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李大钊,说他从小是喝“百母奶”长大的,长大以后要懂得感恩。也正因此,李大钊从小就养成了同情弱者、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的性格。

因为是“独苗”,生怕难以养活,李如珍对自己的这个“独宝”孙子非常疼爱,但疼爱却不溺爱,尤其是在对李大钊的教育方面,老人家从不含糊,非常严格。在他只有五六岁时,每天早上,梳洗完毕,李如珍便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的,放到炕上。这时,“小憨头”就知道该是自己晨读学习的时候了。于是,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坐在桌前认认真真地听爷爷讲课。

等上完课后,已经日上东山,李如珍便出门干活去了,留下孙子一个人在家学习和玩耍。虽然年幼,“小憨头”却很懂事,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很强。每天等爷爷外出后,他便自己温习一天所学的功课,有时学习累了,便和家里的那只大狸猫玩耍一会儿,或是跑到后院的大榆树下面钩榆钱,用爷爷网蝴蝶的那个小线网到花椒树下网蝴蝶、捉蜻蜓,等等,然后,再去用功学习,反复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爷爷晚上回家照例考他的时候,他早把一天所学的功课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所以,对于李大钊来说,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爷爷无疑都是他的第一个老师,而且是个非常优秀的“人生导师”。老人家一生活了80岁,这在当时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委实算是少有的高寿。

的确,在李大钊的记忆里,祖父是一个四方大脸、膀大腰圆、结结实实的老头。他直爽好客,爱说话,爱管“闲事”。街坊邻里有了纠纷,他去调解;谁做了坏事,他毫不留情地数落。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家中里里外外吃喝花销都由他当家理财。他虽然有时候脾气暴躁,但对自己的孙子除了在学习上严厉督促外,总是又慈祥,又耐心。在自己的继子早逝后,老人家一心巴望“小憨头”发奋读书,指望他将来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李大钊7岁那年,被送到大黑坨村西头谷家私塾读书。谷家私塾的塾师单子鳌,是个性格直爽充满爱心的人。有感于“小憨头”很小就成了孤儿,他给这个可怜而又懂事的孩子起了个学名“耆年”,字“寿昌”,意思是希望这孩子这辈子不再重蹈自己父母短寿的命运,不仅能够长寿,而且能有一个好的前程。

在谷家私塾,李大钊当时是年岁最小却最用功成绩也最好的学生。每天放学后,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这才回去。因此,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每当上课时,总是喜欢一边听他童声悦耳地背书、破讲,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直到多年后,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平生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在谷家私塾读了3年后,有一天,单子鳌坦率地对李如珍说,自己已不能胜任耆年的老师。于是,李如珍便托人“找关系”将李大钊送到小黑坨张家馆就读。小黑坨张家馆是本地的一所“名校”,是乐亭县数一数二的富户张巩璞为其独生儿子张春迥单独开设的。在张家专馆任教的赵辉斗更是乐亭县的一位名师。他平生爱好文艺,擅长吟咏,诗词歌赋常有上乘佳作,曾经得到乐亭县进士孙国祯的特别赏识。

对这位新来的学生,名师赵辉斗一直关爱有加,为使聪明好学的李耆年学有长进,他几乎倾尽了毕生所学的知识和心血。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李大钊通读《四书》《五经》,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文童。1902年是举行童试之年,可就在这一年,张巩璞的独生儿子不幸病亡,张家专馆因此停办。此时,赵辉斗已年近古稀,按说早应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为了李大钊的学业不致因此受到影响,他义不容辞,不顾年迈,离开张家专馆后到李家单独为李大钊教学。这年李大钊如期走上考场,顺利地通过县试,只是在到卢龙参加府试或院试时,因“污卷”等原因不幸落榜。

未能一举考中生员,李大钊心里很难受,赵辉斗也深感遗憾。当时,童试的科考每3年才举行一次,赵辉斗见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学识有限,不能再亲自教他了,就凭着自己老交情推荐李大钊到乐亭县城北井家坨井侯庄举人宋森荫家开设的宋家学馆师从当地又一位名师黄玉堂学习,继续专心致志地攻读《四书》《五经》,准备3年后再上考场。宋举人曾在山东任过候补知县,黄先生则是曾在北京国子监读过书的“优贡”,名气、学识自然又在赵辉斗之上。

在井家坨读书时,李大钊越发刻苦努力了。当时学馆里有20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好!”

1905年秋天,李大钊又一次参加童试,以优异成绩一路过关,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府试。可是,就在他准备在院试中大显身手时,在中国实行了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突然被废止了!结果,已不能“学而优则仕”的李大钊以府试的成绩,被录取为永平府中学堂的学生。

虽然从小就学习刻苦,李大钊却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更不是那种只知道用功读书啥也不懂的“小书虫”“书呆子”。也许正如韩愈所说,自古以来燕赵(河北)一带便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的缘故吧,受这块热土传统文化的濡润和浸染,还在黄发垂髫之年的李大钊身上便散发一股豪侠慷慨之气。虽然还很年幼,但时代的风云便已巨细无遗地倒映在他的心湖上,不是“吹皱一池春水”,而是在他的心中时常激荡起滚滚波涛……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惨最为黑暗的年代。这时,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之战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暴露无遗,可谓是“登峰造极”。由此更加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分“中国一杯羹”,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原本就贫困落后的赤县神州从此更成了“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悲惨世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山河破碎,国家危殆,许多仁人志士热血青年都纷纷关注国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李大钊自然也不例外。

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李大钊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内心一直有着很深的家国同构情结和爱国情怀,还在井家坨读书时,他就养成了关心时事的习惯,特别喜欢听黄玉堂先生讲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辛丑条约》签订导致中国巨额赔款以及义和团和红灯照奋起反抗的故事,每当听到那些洋鬼子火烧圆明园杀害义和团的罪恶行径,小小年纪的他总是义愤填膺、郁郁难平:为什么这些洋鬼子总喜欢欺负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些满嘴上帝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洋鬼子竟跑到中国来杀人放火、抢人财物?为什么就连小日本也敢跑到我们中国来欺负我们……

有一天,黄玉堂先生给学生们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讲清政府怎样腐败无能,对西方列强只知道一味卑躬屈膝,而对自己的人民却穷凶极恶,血腥镇压。还没等黄先生讲完,早已热血沸腾怒不可遏的李大钊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黄先生吓得赶紧跑过去捂住李大钊的嘴,告诫他说:“耆年啊,以后在外面可千万不能说这种话,否则会被官府抓去蹲大牢,掉脑袋的!”

但是,平时非常懂事也非常听话的李大钊唯独在这件事上很不“懂事”很不“听话”,对黄先生的告诫置若罔闻、不以为意。这以后,他依然故我,不仅风声雨声读书声常萦绕他的耳边,而且,国事家事天下事也总是牵挂在他的心中,让他激动,让他愤怒,让他流泪,让他深思,并渐渐“化蛹为蝶”,从自发转变成自觉,最终走上了一条探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道路。 4WpinzpvhKSmF5ZFsSvUgF9EWwnrySHYgzIJdIYznwNiuVHAc2kEsxkBsC/9Us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