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漫漫求索

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有一位中外闻名、功高望重的共产党人,被公认为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

这是个彪炳日月、功垂竹帛、青史流芳的伟大名字——邓中夏!

五岭逶迤,白沙流急。1894年10月5日,邓中夏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五岭镇邓家洼一个封建官吏家庭。邓家洼是个小村庄,离宜章县城约20华里,位于湖南省的南部,五岭山脉之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绮丽,交通便利,波光粼粼的白沙河从村西径直流过。100多年前,邓中夏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出宜章,走出湖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著名的一代革命领袖。

邓中夏的祖上原是农民,生活艰难,家境贫困。后来祖父被官府抓丁当兵,在外面开了眼界,返乡后弃农经商,挣了钱开始置房买地,到晚年成为地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钱就得让子女读书。于是邓中夏的父亲邓典谟头悬梁、锥刺股,考中了清朝举人,做了湖南衡山县知事。

邓中夏出生的时候,家境上乘,家道富裕,是个“富三代”。可惜7岁那年,瘟疫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不久,父亲续弦,为邓中夏找了个继母。对这个继母,人们有不同的评价,好的像朵花,坏的像豆腐渣。不过,清官难断家务事,继母的确不好当,外人也不好过多评价。因为邓中夏夜里经常尿床,又不够卫生,于是继母让邓中夏和家里的长工在一起吃住。在外人看来,这个继母真是够狠的。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继母的安排,倒是给了邓中夏接触劳动人民的机会,使他切身了解到穷苦人的生活,养成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情结。

1913年秋天,19岁的邓中夏按照继母指派,到乡下向农民收租子。他看见佃户的稻子没有割完,就帮着干了起来。傍晚,稻子脱粒后,佃户按租约称好给东家的粮食。

邓中夏一看,佃户交租后所剩无几,心中不忍,立即从租谷中拨出几斗给佃户。

佃户十分感激,又非常担心:“你这样做,怎么向你娘交代?”

邓中夏说:“粮食是你种的,我们家收的租子比你得的还多,这公平吗?租子我来收,我就作主,回去我往粮仓里一倒,谁还会去量?”

邓中夏与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于此可见一斑。而这显然与继母无意间对邓中夏的“苦难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依照传统的世俗观念,四民分业,士农工商,以士为首。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可能就是做官的人。父亲学而优则仕,自然期待邓中夏光宗耀祖,再上层楼。7岁那年,邓中夏被送进村里的私塾读书,读了6年之乎者也,打下扎实的国文功底。1907年,父亲又送他到离家不远的樟桥小学读书。1911年春,邓中夏考进宜章县立高等小学,于第二年以“最优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邓中夏在高等小学读书期间,中国爆发了反对清王朝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湖南革命党人也推翻了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宣告全省独立。革命风暴吹到宜章,17岁的邓中夏极为兴奋。从此,他把课余时间都用来阅读各种新书和报刊,开始接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主思想,开始崇拜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家。

高小毕业,该上中学了。但宜章当时没有中学,邓中夏只得到邻近的郴县(今郴州市)联合中学求学。然而,这所学校的校风陈腐,教员多是封建思想浓厚的老学究。已接触革命新风的邓中夏对此很是失望。1915年,邓中夏得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招生,决心中断中学的学业,到长沙报考。由于自己中学还没有毕业,邓中夏借了哥哥的毕业证书,改名邓康,前往长沙。邓中夏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

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是湖南大学的前身,位于岳麓书院内。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江西岸的长沙岳麓山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处处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那副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挂在学校的大门口。在这里,邓中夏认识了在学校执教的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在杨先生家中,又结识了其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由于志向相同,对民主革命思想十分推崇,邓中夏和大一岁的毛泽东、小一岁的蔡和森,很快成为一生的挚友,共同成长为新一代“惟楚有材”的优秀代表。

在进步书刊的影响下,在杨昌济等老师的启发教育下,邓中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越来越强烈。他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状况,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厌恶封建势力阻挠社会进步,经常和毛泽东等热血青年畅谈于湘江之滨,论辩于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眼下中华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为将来中国的前途殚诚毕虑。

湖南高师文史专修科的学制是两年。1917年6月,邓中夏以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这一年,邓中夏23岁。但对知识的渴望,对民族存亡的责任感,使邓中夏不满足于平庸无为的生活。恰好在这一年,北京大学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邓中夏决定投考北京大学。而邓典谟此时恰好奉调京城做官,于是邓中夏说服父亲和自己一起来到北京,父亲做官,邓中夏考取北大国文门即中文系。

蔡元培学贯中西,宦海浮沉,50岁当大学校长,60岁任国民党大员。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聘请了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到北大任教,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新青年》杂志编辑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其时蔡元培刚50岁,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采取不赞成的态度,但从兼容并包的方针出发,对20岁以上的学生又网开一面,准许以个人身份参加政治团体。依照蔡校长的教育方式,那时在北大上课很是灵活,学生可以听课,也可以不听课,只要学出成果就行,不管你怎么去学,有了成绩就是好学生。而在风声鹤唳、民族危亡之际,具有民族气节的热血青年对政治格外关心,北大的各种进步社团由此纷纷建立起来,爱国救国的政治活动也得以不断开展。

“清操厉冰雪,赤手缚龙蛇”,这是当时邓中夏为自己书写的座右铭。刚进北大,邓中夏的名字还叫邓康;因为23岁了,照蔡校长的规定,邓中夏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社会活动。北大包容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为邓中夏的思想演进提供了良田沃土。北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成为邓中夏最爱光顾的地方。各种新出版的书刊,只要能够借到,他都认真阅读,对各种宣传新思想、新思潮的书刊,他更是爱不释手。

当时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是大名鼎鼎的李大钊。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壮烈牺牲,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地位。那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是李大钊留给后世最激动人心的名言。邓中夏对学校的进步教师非常尊重,对李大钊更是推崇备至,经常向李大钊请教人生奋斗和救国救民的道理,对李大钊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并且总是走在前头。

这时的邓中夏,对新世界、新思想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期冀,充满了向往。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兄弟姊妹们啊!我们开门呢?不开门呢?”

邓中夏的选择,当然是开门,勇敢地开门,义无反顾地开门。就在邓中夏进入北大不久,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爆发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受到了激励和鼓舞,找到了一把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光明锁钥。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辉耀时代。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李大钊是最早接受十月革命影响的代表人物。从1918年年初起,李大钊就开始宣传十月革命,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号召先进青年“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在李大钊的帮助和指引下,邓中夏对俄国十月革命也予以极大注意。他多方面搜集资料,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邓中夏为人热情豪爽,朴实正直,属于外向型的性格。刚入北京大学,邓中夏常慨叹国家民族将陷于沦亡,表现出焦急、愤怒的心情。从知道十月革命,到1918年年初的3个月间,邓中夏变得沉默寡言,经常陷入深思远虑。他在思考中国的前途,探索怎样打开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的大门。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对照,邓中夏得出了和老师李大钊同样的结论: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中国才能得救,中国人民才能得救。

这一年,邓中夏24岁。八方风雨,相激相荡,经过漫漫求索,在时代风暴的推动下,邓中夏终于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正道坦途。从此以后,邓中夏总是兴致勃勃、终日辛勤地为革命工作。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邓中夏的脸上都看不到一丝烦闷愁苦的表情。因为他坚信,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gCs62yoMJdiPpSG4kIo6L6D7szz+WgAQyIE1II31z++Yk6Q2OraPlYoFeVRODW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