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游击队员转正

在马宝玉的6班里,还有位苦大仇深的战士,名叫宋学义,1918年出生,河南省沁阳县王曲乡北孔村人。沁阳县王曲乡属于太行山区的余脉,北孔村又紧靠沁河,因地势低洼,每到雨季,沁河周围就泛滥成灾,田地被淹,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泡在水里,时常颗粒无收。加上兵荒马乱,官府和恶霸的盘剥,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每当遇上大灾之年,人们只有背井离乡,逃荒要饭。

宋学义出身于雇农家庭,年迈体弱的爷爷耕种着家里的两亩薄田,父亲则长年给地主家扛长工,全家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没过上一天的好日子。宋学义从小到大就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好衣。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家里早就断了粮,七八岁的宋学义实在饿得不行,便出去讨饭。由于穷人多,饭也要不到,便到地主门前要。突然,地主家的狗“汪汪”叫着扑上就咬,小学义吓得回头便跑,碗也摔碎了,腿上被大黄狗咬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回到家里母亲抱着他大哭。

为了生计,刚满10岁的宋学义就被父亲送进沁阳县城一家面铺当童工,小小的年纪干着大人干的活计,整天累得筋疲力尽,还时常遭到老板的训斥和打骂。宋学义受到欺负和委屈,既不能反抗,又不敢哭,只好忍气吞声。每当这时他就特别想家、想父母和亲人。有一次,宋学义实在忍受不了,便偷偷跑回了家中。父亲一听说他回家来,掌柜的和师父都不知道,生气极了,狠狠地把宋学义揍了一顿。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还托了亲戚来到面铺向掌柜的谢罪。

大掌柜说:“这孩子还小,干不了什么活儿,你们还是领回去吧!”父亲一听赶忙给掌柜的下跪:“求求您老人家收下他吧,只要有口吃的就行!”亲戚也在一旁为宋学义求情,面铺掌柜这才勉强答应把他留下了。

日本鬼子进犯中原后,河南成为日寇的俎上肉,鬼子的飞机轮番轰炸,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宋学义的家庭接连遭受不幸。先是他的爷爷在贫困交加中病逝,家中无钱安葬爷爷,就向地主家借了10块银圆的高利贷。穷苦人家一旦背上高利贷,就永无出头之日。也就是这高利贷,最终把这个羸弱的家庭彻底压垮了。

几年后,高利贷利滚利,竟然变成了40多块银圆的沉重债务。狠心的地主逼上门来,硬是把宋家仅有的两亩保命田夺走了。从此,全家人的生活更是没有了着落。

家运不济,国难临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华北,国民党军队向南败退,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宋学义打工的面铺也关张了。失去了谋生的机会,他只好颠沛流离跟着别人打零工。到后来打零工也找不到活路,宋学义便沿街乞讨,返回家乡。

1938年春,宋学义年幼的小妹被地主老财抢走顶了地租,弟弟在逃难中遭遇日军,被日本鬼子一刀捅死。父母亲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病不起,因无钱医治,病情越来越重。不久,父母就双双离开人世。

埋葬了双亲,宋学义含泪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流浪。

1939年夏天,宋学义流落到济源王屋山。连续几天都没吃上一顿饱饭了,他又饿又热,摇摇晃晃地走在街上,进了一户人家的大门正要讨口饭吃,忽然看见前面走过来一支队伍,宋学义撒腿就跑。一位老乡一把拽住他,说:“别害怕,这是咱们穷人的队伍,专门打鬼子的。”

原来这是抗日游击队沁河支队。宋学义一听说这是个打日本鬼子的队伍,便找到支队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坚决要求参加游击队。从此,宋学义就扛起了枪,跟着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后来,沁河支队被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宋学义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 DLGfojqKfdcof+6V5GknmIjBzNzh8xjEP3WODyLSJnDEHR/9gTAyBajLERzIBk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