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玉所在的6班有两名同姓的战士,一名叫胡福才,一名叫胡德林。他俩同在一个村,而且按农村辈分他俩是叔侄关系。叔是胡福才,1913年10月出生;侄子是胡德林,1917年7月出生,比叔叔小4岁,都是河北省容城县平王乡郭村人。
郭村是个土地肥沃的小村庄,盛产粮棉,可大片肥沃的土地都被地主老财霸占着,多数百姓无一分田地,长期过着穷苦贫困的日子。胡福才家租种了地主的两亩地,每年打下的粮食和收获的棉花,交完租子后就所剩无几。家里粮食不够吃,胡福才就到山里摘些山核桃、野果子拿到城里卖点钱,换点食物贴补过日。
胡德林比胡福才更不幸,父亲从小给地主扛长工,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家里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年纪轻轻便积劳成疾,常年患病,还得拖着病体为地主干活。然而,破屋偏遇连阴雨,在胡德林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病情加重,长期卧床不起。母亲不得不借钱拉债给父亲治病。小小的胡德林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跑药铺给父亲抓药。母亲卖光家产,连陪嫁的一对镯子也拿到当铺换了钱抓药了。然而,父亲的病始终不见好转。在寒冬腊月的一天,父亲撇下他们母子撒手人寰。
母亲带着年幼的胡德林,生活更是困难重重。后来,在好心人的再三劝说下,母亲改嫁到本县李郎村姓安的人家。继父家境并不富裕,除仅有的两亩田外,其他一无所有。由于缺少劳动力,小小的胡德林每天都要随继父下地干活,辛辛苦苦地劳作一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后来,村里的一户恶霸为了霸占他家的这两亩地,给继父捏造罪名,抓进官府,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继父送去做了一年苦役。继父连气带累,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了,家中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胡德林看在眼里,心里时常愤愤不平: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他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惩治那些有钱有势的黑心人,打倒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官吏!
郭村和李郎村相距不远,地界相连。叔侄俩常在一起种地,脾气也相投,平日里交往很多,无论遇到大小事,总在一起商量。有一次,胡福才无意间打死了一户有钱人家的鸭子,那家人要求赔一只还不行,必须加两倍赔偿,并威胁说:“如果3天内不送钱来,就把胡福才送官府治罪。”胡福才不敢回家,便跑到李郎村侄子胡德林家躲避。
胡德林听了叔叔的诉说,非常愤慨,积满的仇恨再次涌上心头。
胡福才说:“现在家不能待了,不如咱俩出去闯闯吧。”
胡德林早有这个想法,只是担心妈妈没人照顾。听叔叔这么一说,他又动心了。于是,二人连夜收拾行李,悄悄离开家乡,直奔县城而去。
叔侄俩来到容城县城,为了挣口饭吃,他们什么活都干。白天干最苦最累的活计,晚上就在城楼底下找个角落过夜。他们虽吃尽了苦头,但也锻炼出了一副好身板,磨炼出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容城陷落,城里商人、达官贵人和百姓纷纷外逃。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和“奴化”政策,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到处奸淫烧杀,见东西就抢,整个县城被洗劫一空。胡福才和胡德林找不着活干,东躲西藏,饱一顿,饥一顿。他们望着城门楼上的“膏药旗”怒骂道:“不要看你们这些龟孙子现在横行霸道,老子早晚要叫你们去见阎王!”
1938年7月,胡福才和胡德林听说八路军正在攻打容城的鬼子,二人急忙赶到城外,主动帮着八路军运弹药、抬伤员,送水送饭。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八路军攻下容城,消灭了不少日伪军,剩下的鬼子弃城出逃。
八路军在城里召开庆祝大会,动员和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人们欢欣鼓舞,到处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避难出走的群众也都纷纷回来了,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叔侄俩看到这种情景,真是喜出望外,二人一商量:“我们参加八路军去吧,跟着共产党打鬼子!”于是,胡福才和胡德林来到参军报名处。
负责登记的干部一看是参加支前的两个青年人,便说:“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回家去吧!”
叔侄俩一听急了,立刻表示:“俺们俩早就没有家了,俺要跟你们一起打鬼子,留下我们吧!”站在一旁的首长看他俩态度很坚定,就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情况,最后答应把他俩留下,说道:“那你们就登记一下吧。”
随后,他们把姓名、年龄、籍贯等报给征兵干部作了登记。开始,他们被分到了新兵连,叔侄俩还编在了一个班。后来,部队转战中原,不断进行整编,他们又同时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班长就是马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