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的一天,位于河北省蔚县壶流河北岸的陈家洼乡元皂村,一户姓马的农户喜得一男娃。这是马家妻子生的第三个娃,前两个都是女孩。对于穷苦贫寒的农民家庭来说,生了男丁,无疑就是为家里添了一根顶梁柱,增添了新的希望。男娃不仅可以承接延续马家的香火,还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儿子的到来,使这位农民父亲十分欣喜,他备了份厚礼,特意去请有学问的族长给儿子起个中意的名字。族长十分理解他的心情,思忖了一会儿,便说道:“就叫宝玉吧,小名润堡子。”
父亲对这个名字很是满意,他也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宝玉从小长得虎头虎脑,十分逗人喜爱,不仅是父母的掌上宝,也被爷爷奶奶看作心肝宝贝,两个姐姐也是格外宠爱着弟弟。爷爷奶奶和父母一年到头不停地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将来好好地培养宝玉。
宝玉7岁时,父亲拿出积攒下来的一点钱,送他去读私塾。一年后,因宝玉又有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父亲也年龄大了,身体再也不如以前,家里日子难以为继,没钱供宝玉继续读书,只好让宝玉回到家里帮助干些农活和家务。
宝玉13岁那年,父亲因病不幸早逝,年过花甲的爷爷强忍悲痛,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匹骡子,为父亲办了丧事。家里的那根顶梁柱倒了,只能靠年迈的爷爷耕种着那几亩薄地,生活更加艰难。两年后,宝玉的母亲也患重病离开人世。爷爷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久,也在饥寒交迫中逝世。为了安葬爷爷,宝玉和奶奶又不得不卖掉了家里的几亩地。从此,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为了养活宝玉和弟弟妹妹,奶奶又狠下心将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
姐姐和妹妹被领走那天,全家人搂抱在一起哭作一团,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在了马宝玉的心上。他虽然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但燕赵大地这块沃土却培养了他刚烈的风骨。苦难的磨炼以及悲惨的命运,培育了他不屈的性格和远大的志向。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我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定要担负起养活全家人的担子,要出去多多挣钱,早点把姐姐妹妹全都赎回来。”
不久,马宝玉带着9岁的弟弟宝山开始了辛酸的流浪生涯。小哥俩儿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跑遍了蔚县的沟沟坎坎找活干。他们给人家放羊、喂猪,跑腿打杂什么都干。有时遇到好心的人,给几个钱,宝玉舍不得花一分,全都送回家里给奶奶和小妹。有时找不到活,兄弟俩就沿街讨饭,时间一久,他俩成了远近皆知的“要饭花子”。
朝不保夕的生活总不是长久之计,马宝玉为了让弟弟能有一口饭吃,自己也得学个谋生的手艺,他来到宣化县深井的一家点心铺当学徒。说是当学徒,店里所有活计都归他干,挑水、推磨、洗衣、做饭、搞卫生,每天起早贪黑,总有干不完的活,老板还嫌他干得慢,经常打骂他。干了半年后,日本侵略中国,占领华北,进入深井,点心铺被迫关门,马宝玉的学徒也干不成了,他回到了家乡。
马宝玉的家乡也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侵扰,日寇到处杀人放火,抢粮抢物;当地的汉奸恶霸也趁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马宝玉看到穷苦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是悲惨的景象,心里很不是滋味,仇恨的种子不断地在心中生长。
1937年10月的一天,太行山脚下的壶流河畔,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八路军解放了蔚县城!”
喜讯像一阵春风,吹遍荒落的村庄,飞进穷人的心田,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笑逐颜开,抗日情绪空前高涨。
一天,马宝玉刚参加完村里的抗日宣传活动,听说八路军部队要招兵了。他兴冲冲地跑回家,跟奶奶说:“奶奶,八路军要招兵啦,我想参加八路军,去打东洋鬼子!”
奶奶高兴地看着像个大人似的马宝玉,连声说:“好!好!宝玉长大了。”
老人嘴上说是同意,但心里还是舍不得这个苦命的孩子,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宝玉看到奶奶哭了,就安慰着说:“奶奶,不打跑东洋鬼子,咱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现在弟弟和小妹也都能干活了,先让他们照顾您,照顾好家,等把日本鬼子赶走了,我就回来照顾您。”
奶奶擦着眼泪说:“孩子,奶奶是高兴,你当八路军去吧,别惦记我和家里。”
几天后,马宝玉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人一起,告别亲人,来到了八路军部队。马宝玉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当战士。由于马宝玉工作积极,作战英勇,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7连6班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