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秋,豫西南一带久旱无雨,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许多农民为求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彭雪枫也因荒年歉收,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祖父怕耽误孙子的前程,就让彭雪枫投奔在天津南开中学奉职的伯父彭延庆,在那里当旁听生。彭雪枫于1921年秋到了天津,开始“不依靠家而去自力更生了”。不久,由于伯父家中生活困难,彭雪枫当旁听生的资格也失去了。他只好到外面打工,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生性好强的彭雪枫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有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读书。他的这种不畏困难、矢志求学的精神,被在北平冯玉祥部任职的族叔彭禹廷发现。彭禹廷一向乐于“接济贫苦”和“延揽人才”,在镇平老家时已知彭雪枫少怀壮志且聪颖过人,遂决定让彭雪枫跟随他。
1922年秋,在彭禹廷的帮助下,彭雪枫进入陆军第11师官佐子弟育德学校(后改称育德中学)学习。育德中学生活完全军事化,每天除学习普通学校的课程外,还要出操、打靶,进行野外战斗训练,日常穿军装,管理很严。彭雪枫非常喜欢育德中学这种艰苦、严格的军事生活,他刻苦训练,废寝忘食地读书,军事训练和学习成绩双双优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没过多久,由于族人的嫉妒和反对,彭禹廷不得不停止对彭雪枫每月3.5块钱的资助,他将再次面临失学。这事被育德中学校长余心清知道了,他不忍心像彭雪枫这么优秀的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于是决定让彭雪枫在育德中学的附属小学每周教7小时的国文,以换得每月10块钱的报酬,维持学习的费用。彭雪枫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在家书中写道:“我怎么能够忍心不苦读呢?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读书是常事。追求知识如饥似渴,几乎见书必读,逢报必看。”
彭雪枫在育德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蓬勃兴起之时。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大革命潮流猛烈冲击着古都北平。在进步教师的教育帮助下,彭雪枫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走到繁华的南京路时,遭到了租界英国巡捕的无理阻挠,他们对游行队伍开枪射击,打死学生、工人等13人,伤者不计其数,造成了惨案。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利用这次事件,将革命斗争扩大到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中去,号召上海人民举行“三罢”活动,抗议帝国主义的屠杀行径。6月初,这一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北平在李大钊等中共负责人领导下,也很快组织起数万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帝国主义侵略者残杀中国爱国民众的暴行。
育德中学的广大师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一致推举彭雪枫为代表,向学校申请成立学生会,开展爱国运动。申请很快得到校长余心清的同意和支持。同学们又公推彭雪枫为学校学生会会长。在彭雪枫的带领下,育德中学的师生们一路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走上街头开展游行宣传活动。
随后,彭雪枫还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安排他们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等地,组织召集群众开会,发表演讲,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启发群众的反帝觉悟。彭雪枫在这次运动中积极热情、有勇有谋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共青团北平地委书记唐从周的注意。经过多方面的考察,1925年6月,经唐从周介绍,彭雪枫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春夏,奉系军阀和晋系军阀联合发动反冯玉祥西北国民军的战争,冯玉祥所部退往西北绥远一带。冯玉祥被逼下野,远赴苏联学习考察。育德中学也被迫随西北国民军西撤绥远。当时,校长余心清离校赴美,学校无人主持,以彭雪枫为首的学生会担负起组织几百名老师和同学撤退的任务。
彭雪枫以学生会会长的身份集合全校师生说:“当前我们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我们要做一名优秀的育德中学学生,安全到达目的地,开始我们新的航程。大家团结起来,咬紧牙,共同渡过难关。”
彭雪枫把同学们分班编组,相互帮助和照顾。火车在寂寥的原野上向西北缓慢爬行,一路上,同学们啃干馒头、吃咸菜。闷罐子车厢里时冷时热,冷的时候,彭雪枫就指挥大家挤在一起,相互用身体取暖。寂寞的时候,他就给大家讲故事,和大家一起唱歌,活跃气氛。有些同学不适应塞外干冷的气候生了病,彭雪枫不停地送水送药,自己很少休息。
同学们历尽艰辛到达绥远,仅仅过了半年多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由于国民军作战失利,部队被迫再次撤至甘肃等地,绥远被晋军商震部占领。由于国民军的仓促撤退,育德中学没来得及随军西撤,许多教师只好纷纷离校,不少学生也随家长离开了绥远,剩下的200多名师生被遗弃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旧城的一座破庙里。这批流落异乡的青年学子衣食短缺,一时陷入困境。
党组织始终关注着彭雪枫这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进步青年。1926年9月,彭雪枫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他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于是,彭雪枫以学生会会长的名义,带领同学王志远等人找到商震进行交涉,要求接济给养,帮助同学们返回北平。彭雪枫义正词严地对商震说:“贵我两军交战,当与求学学生无碍,当前南方革命军已誓师北伐,人民一呼百应,一路势如破竹,冯将军亦在归国途中。时局定会有变,盼将军三思,给我们洞开方便之门,冯将军如闻之,定当感激不尽。”
彭雪枫的一番话,使商震心里暗暗吃惊。
他接着又说:“我们素闻将军一贯爱戴百姓,决心救民于水火。此次晋冯相争,想来也绝非将军的心愿。何况,将军初到绥远,正有待于在民众中做出有影响的事来,以树立晋军的声望。如果将军对育德中学的孩子们都置于不顾,那又岂是将军的本意?更何况,如果真让这些学生们听之任之,使他们走投无路,流落社会,也将给将军带来不好的影响,想来这更非将军的初衷,望将军深思!”
商震听彭雪枫说得句句在理,又迫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最终答应彭雪枫的要求,为学生提供路费,使200多名同学得以顺利地返回北平。
回到北平后,大部分同学分别转入汇文中学和今是中学继续学习。彭雪枫在汇文中学教务主任周祝三的帮助下,进入汇文中学读书。他一边坚持求学,一边从事党的工作,担任了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
10月底,为配合北伐军向武汉等地的胜利进军,反抗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北平学生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示威游行和罢课运动达到高潮。而汇文中学的斗争,因受到校长高凤山和学生会会长(一个牧师的儿子)的反对和阻挠,一直开展不起来。
彭雪枫向学校提出罢免学生会会长的要求,同时,让王志远等人代表全体同学同校长说明当前的革命形势,经过一番斗争,最终迫使高凤山同意改组学生会,罢免了原学生会会长。这样一来,汇文中学的学生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当地学运的中心之一。在彭雪枫的带领下,同学们组织起来纷纷走向街头参加游行示威,他们冒狂风,踏冰雪,在寒冬深夜把“打倒张作霖”“打倒军阀政府”“打倒帝国主义”等革命标语贴到崇文门的城门上。
反动警察机关发现彭雪枫等人的革命活动后,派人到学校搜捕。1927年年初,党组织考虑到彭雪枫的安全,安排他离开汇文中学,秘密转入北平今是中学,担任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和党支部书记,开展秘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