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和官兵敬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文武双全,军政兼优,是一位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
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1912年年初随祖父彭汝澜读书识字、练拳习武。
1921年秋,他千里迢迢投奔在天津做小职员的伯父彭延庆,同年考入南开中学。
1922年秋,在族叔彭禹廷的帮助下,彭雪枫到北平进入陆军第11师官佐子弟育德学校(后改称育德中学)。
1925年6月,彭雪枫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9月彭雪枫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27年春,参加北平南苑农民暴动。1928年年初,南苑暴动失败后,彭雪枫复返天津做秘密工作。1929年9月,被派到山东烟台地方军阀刘珍年部做兵运工作。
1930年5月,彭雪枫被派到鄂东南红5军第5纵队工作。7月攻打长沙时,率部首先攻入城内。长沙战役后,彭雪枫先后调任红8军第6师和第2师政治委员(以下简称政委)。
1930年12月,彭雪枫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现场聆听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战术原则的阐述。
1932年9月,在江西乐安,时任红2师师长的郭炳生企图带一个团叛变,彭雪枫亲往追赶,经过5天5夜的飞奔,粉碎了郭炳生率队叛变的企图,成功地处置了“乐安事变”,挽救了部队,荣获一枚二等“红星奖章”。
1933年11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彭雪枫的师指挥部在抚州八角亭遭国民党军包围,他率师通信排发起反冲锋,击退国民党军,转危为安。此战彭雪枫身受重伤,被送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
1934年春,彭雪枫伤愈后被调往瑞金红军大学学习,并任红军大学政委。同年夏,调任中央苏区江西军区政委。8月,彭雪枫调任红6师师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彭雪枫调任中央红军第1野战纵队第1梯队队长兼政委。遵义会议后,彭雪枫又调任红三军团第5师师长。
1935年2月10日,红5师缩编为红13团,彭雪枫改任团长。他率部主攻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为取得遵义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四渡赤水后,彭雪枫率部跟随红军继续北上。他率领红13团渡过金沙江,横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走出草地,仍然担负着艰巨的前锋任务。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哈达铺,随后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10月彭雪枫任第2纵队司令员。10月21日,彭雪枫等指挥第2纵队,与第1纵队一道,取得吴起镇战斗胜利。至此,历时1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1月红军改编,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辖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彭雪枫任红一军团第4师政委。
1936年2月,彭雪枫和师长陈光率红4师随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深入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广泛筹集资财,宣传抗日主张。同年5月,彭雪枫奉命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6年9月,彭雪枫被派往太原等地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豫东敌后,领导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共辖15个团、1.78万人。
1940年6月,八路军第2纵队一部南下与第6支队会师,加强了豫皖苏边的军事实力。7月初,经中央军委批准,八路军第2纵队的第344旅、新编第2旅主力与新四军第6支队主力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辖4个旅、1个保安司令部,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1941年1月,八路军第4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1942年兼任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淮北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取得多次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3月,彭雪枫奉命指挥第4师主力,在第2师、第3师各一部的配合下,对盘踞山子头地区之韩德勤顽军展开自卫反击,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等领导人称赞他“功垂祖国”“泽被长淮”“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