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发挥瑶乡群众能歌善舞和韶关学院优质师资优势,有针对性孵化培育“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队,师生村民志愿者相融合、“送”“种”文化相结合、辅导创作教学相长,打造群众“有归属感”的宣讲团、文艺队,实现下沉资源在本地开花结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让更多群众共享受益。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校地合作”,组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队,以“文艺+宣讲”的方式,生动活泼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现已成立宣讲队伍102支,培训1万余人次,发展队员2000余名,开展文艺宣讲300余场次。
一是“教师+志愿者”,组建骨干队伍。韶关学院派出一批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与乳源县文艺志愿者、102个村农民志愿者组建文艺宣讲队,以寓意“生机盎然、五谷丰登、充满希望”、瑶乡群众高度认同的“金鸪鸪”为队伍命名,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凸显来自百姓、扎根瑶乡的宗旨。以“老师到现场教”与“村民到高校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文艺骨干,提高农村文艺队内生动力和自主创作能力,让村民成为思想传播的活跃力量。
二是“送文化”+“种文化”,助推思想传播。通过引入高校资源,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以传播新思想新政策的歌曲、舞蹈、小品等为主要内容,从老师领着群众学,发展到群众带着群众学、百姓唱给百姓听,实现“村村有文艺队伍、有文艺节目、有文艺品牌”。村民本色出演,各村之间“换单”演出,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三是“辅导+创作”,打造文艺品牌。老师与村民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不断创新,立足唱群众喜欢的歌、编群众喜爱的舞、排群众喜爱的戏、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讲群众听得明的理等,将新思想新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创作见思想、见精神、见水平的舞蹈、山歌、小品等文艺精品50个。原创音乐剧《过山“谣”》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赴内蒙古等地巡演13场。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