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缘起与思路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文明实践路子,在试点之初,我们大力发扬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学习中宣部在寻乌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带着文明实践阵地在哪建、怎么建、如何有效建等问题,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调研,对全县186个村(社区)阵地资源的分布、使用、权属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调查发现,寻乌与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虽然乡村文明基础设施较薄弱,但制约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的主要不是有没有阵地的问题,而是有关部门在村级的资源存在布局分散、功能闲置等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借鉴城市综合体的理念,对村级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按照“两不变、四统一、六有”要求进行融合再造(即:产权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标识,有平台、有队伍、有资金、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在每个村建设一个“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不仅能够低成本实现阵地全覆盖,而且可以达到功能融合倍增的效果。
二、做法与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寻乌县坚持问题导向,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积极探索整合利用各种阵地资源的有效机制,做到“虽不为我所有、但均为我所用”。
1.重组优化。针对基层阵地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寻乌县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对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村卫生计生室等部门条块管理的阵地,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进行资源再分配,统筹党建、文明实践、综治等工作需要和群众实际需求,重新设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目前,已整合建成村级“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186个。留车镇雁洋村把原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为综合体中心,将村干部办公室等腾退改造成群众活动场所,村干部在一楼集中开放式办公,群众在综合体中心既可活动又能办事。
2.盘活拓展。针对部分自然村、村民小组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寻乌县利用闲置校舍、客家祠堂、闲置民房及群众喜欢聚集的大树下、小商店等场所,因陋就简改造为文明实践点,作为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目前,全县共建设各类实践点785个。澄江镇周田村利用王姓宗祠,接通网络、添置桌凳,将其改造为“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传统祭祀之地变为学习宣传科学理论的新阵地。
3.联动提升。通过阵地资源的整合,有效推动功能、力量和活动的联动集聚,供给服务更完善、需求掌握更精准、供需对接更有效,文明实践活动得以常态长效开展。同时,开发文明实践线上管理系统,推动阵地向线上延伸,综合体枢纽性作用凸显。
试点以来,寻乌县以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为抓手,基层资源实现由“聚合”走向“聚变”。
1.低成本解决了无阵地的问题。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100%的村(社区)建有“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74个村的文明实践站从无到有。通过盘活闲置客家祠堂等场所,81.2%的村民小组建有文明实践点。在没有兴建一处楼堂馆所的情况下,用短短1年多时间,全县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249个、实践站186个、实践点785个,形成县乡村全覆盖的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体系。
2.开创性解决了机关化的问题。通过打造综合体,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对原有办公场所进行便民化改造,添置开放式、休闲式桌椅等设施设备,集成构建活动阵地,并由服务党员干部等单一对象向服务党员干部群众多元对象转变,阵地功能和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群众不仅可以在综合体办事,也可以在综合体内休闲、活动,还可以享受便捷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重塑了新时代鱼水关系。
3.高效率解决了治理难的问题。通过打造综合体,乡村治理平台由过去的单一载体向全域覆盖转变,186个文明实践站和785个文明实践点延伸乡村治理的触角,尤其是百姓说事点(祠堂)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乡村治理方式由刚性的行政指令向柔性的协商共治转变。澄江镇谢屋村将废弃的祠堂改造成“文明小院”,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百姓说事室,常态解决矛盾诉求,做到“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截至目前,寻乌县年诉讼案在3件以下的“少讼村”有73个,16个村成为“无讼村”,并已连续4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三、启示与体会
1.坚持贴近实际。文明实践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基础工程,不能“一阵风”“走过场”,要从机制上解决好人、财、物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应着眼于形成低成本、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探索将现有各级各类资源阵地“激活、整合、下沉、共享”,重点在中心村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
2.坚持贴近群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群众作为文明实践的主体,紧贴群众需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去摸清老百姓的关心关切,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情,增强文明实践吸引力和凝聚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3.坚持贴近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能虚对虚,必须实对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把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文明实践活动与理论武装如何深入、党建质量如何提升、乡村社会如何治理、志愿服务如何长效等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