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径探索
1.瞄准定位,探索“文明实践干什么”的问题。着眼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深化五项行动,努力把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一是理论政策走心行动。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开设“暨阳微时论”三分钟快讲、“1963法润”直播、“金句接力”云端速递等平台,开展“板凳课堂”“8090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等面对面宣讲,让科学理论时时萦绕群众心间。
二是核心价值普及行动。推出“市民文明行为十条”,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好习惯;常态化选树道德典型,打造“市有好人街、镇有好人墙、村有好人榜”的阵地集群。
三是优秀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传承於越文化、耕读文化、非遗文化,组织“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等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四是文明乡风培育行动。建立婚丧事操办标准,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不讲排场讲规矩,摒弃陋俗讲文明。
五是邻里守望暖心行动。推出我为老人烧餐饭、我为环卫工人送早餐、我为家乡带个货、我为孩子上堂课、我为邻里搭把手、我为节日送祝福、我为百姓送健康、我为金婚留光影“暖心八件事”,让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完善机制,探索“文明实践怎么干”的问题。着眼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统化、集成化,从机制上谋创新抓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势能动能效能。
一是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全市坚持“一盘棋”谋划、“一张网”布局,将文明实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识形态工作检查,完善评价反馈、绩效评定机制,落实三级党组织主体责任。
二是建立网格化运行机制。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划分网格,聘请“五老”、乡贤能人等担任网格员,通过日常了解、实地走访第一时间汇总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实现文明实践进村入户、见人走心。
三是建立集约化统筹机制。探索文明实践“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依托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文明实践所、城市书房等,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创新“镇镇联盟、村社走亲”服务模式,集成邻镇、邻村资源建成镇街志愿联盟、村社“志愿轻骑兵”,实现资源共享、力量共用。
3.健全队伍,探索“文明实践谁来干”的问题。着眼推动文明实践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既有声势、更有效果,探索建立来源多样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深入细致、暖心贴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实践活动为引领,创设“先锋微家”平台,开展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亮旗”行动。建立市级部门向文明实践站所常态化联动输送机制,组建20支志愿服务队,推出256项惠民清单,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下乡。
二是身边力量便民常驻。各村社统一建立邻里纠纷调解队、民间文艺演出队、乡风文明理事会、邻里互助促进会、乡贤议事参事会等“两队三会”,因地制宜打造若干个性化、特色化的志愿团队,构建起守望相助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是公益组织专业助力。突出“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导向,依托全市1000多家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吸纳发展咨询员、科技特派员、村务评议员、法律服务员等,为老百姓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
四是会员学员积极参与。引导老年大学、妇女之家、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团体入驻实践阵地,发展壮大团队力量,将学员、会员发展为志愿服务队员。
4.建立基金,探索“文明实践如何干得长久”的问题。着眼保障文明实践工作低成本可持续,探索建立“两级基金”,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文明实践积极性。在市级层面,由农商银行认捐5000万元,以留本取息模式运行,每年产生220万元利息,重点用于礼遇好人、褒奖志愿、资助创新项目、扶持村级关爱基金。在村级层面,采取多元化建、规范化管、常态化用的模式设立关爱基金,用群众力量满足群众需求。多元化建,即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捐、乡贤企业爱心捐、村民群众互助捐、移风易俗农户公益捐等方式不断做大基金“蓄水池”。规范化管,即募集资金由关爱互助协会管理,制定管理章程、建立收支台账,使用情况定期在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村民代表大会公布;实施村级关爱基金活力指数考评,季排位、年评优。常态化用,即落实“三重一好”关爱体系,做到重大变故志愿有慰问、基金有帮扶,重点对象志愿有结对、基金有关爱,重要节日礼堂有活动、基金有保障,好人好事村社有夸奖、基金有礼遇。目前,已实现476个行政村关爱基金全覆盖,基金总规模达1.13亿元。
二、实践成效
1.理论传播更顺畅。文明实践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讲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送给群众学、组织群众谈等鲜活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志愿者以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情感。山下湖镇枫江村组建的“枫江学堂”,常态化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政策宣讲、主题电影播放等文明实践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洗礼;岭北村村民周惠芳听了“板凳课堂”后,表示“几条板凳围坐在一起就是小课堂,用方言宣讲,我听得懂”。这些宣讲让理论得到共鸣共情,信仰之基更加坚固。
2.精神生活更丰富。文明实践在关爱群众、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有效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用。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家门口,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登台亮相,到文化礼堂、文明实践所读读书、看看演出、跳跳舞成为日常生活必需,男女老少各有所爱、其乐融融,不仅让乡村文化味更浓,更涵养了群众的核心价值观,充实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挤压了各类宗教势力、封建迷信渗透空间。
3.基层治理更有效。文明实践坚持“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的理念,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对村集体认同感、归属感,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夯实了情感基础。同时,文明实践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实现“二合一”、一网两用,提升了效率、增强了效能。在枫桥镇,找“调解志愿者联合会”解决矛盾成为群众首选。在江藻镇,“詹大姐帮忙团”着力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初信初访调解成功率达100%。在姚江镇,原来的信访“钉子户”,在看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实在在为村民做事情后,逐渐转变心态,表示“只要是为村子做事情,我全力配合”,并主动捐款出力。
4.乡风民风更淳朴。在文明实践滋养下,诸暨全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大家争相通过奉献他人实现自我价值,“最美现象”从“盆景”变“风景”,“诸暨好人”从“个像”变“群像”,涌现出一批身边典型,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动局面。盲目攀比、奢靡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绿色婚礼、节俭办酒、文明办丧、薄葬厚养理念深入人心。村民普遍反映:现在大家见面不爱比钱多钱少、房大房小,就爱比家和不和、子女孝不孝;娶媳妇嫁女儿,不爱比业大业小,就爱比家风正不正;办红白喜事,不比烟酒贵不贵、排场大不大,就爱比守不守规矩、讲不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