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坚持常态化、制度化推进
始终把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载体、具体实践,抓住不放、抓紧落实。
1.抓进盘子,强化制度设计。将“文明兴区”作为全区发展战略写进“十四五”规划、列入区域现代化治理体系、列入常委会工作要点、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等工作统筹部署、一体落实。在资金保障上,区级设立3000万元的文明实践基金,各镇(街道)设立20万—30万元的文明实践资金池,由区级统一拨付使用,确保专款专用、有钱可用。
2.抓在经常,压实书记责任。制定区镇村三级书记文明实践年度任务清单,以“四项机制”推动“书记抓、抓书记”:每月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镇镇到、家家看,由所(站)负责人亲自讲解,把责任落到各级书记头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常委会,听取文明实践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问题;每半年进行述职评议,中心主任现场点评、区委常委现场打分;年底对照“三张清单”逐条逐项验收,倒逼落实。
3.抓住考核,激发内生动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月度常态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区高质量考核和机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权重提高到百分制考核的7分,以强有力的考核传导压力,确保文明实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坚持项目化、特色化推进
始终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深度融入党委中心工作,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1.融得进,一盘棋精准布局。在文明实践框架下,一个主题统揽、一个方向用力,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找准切入口和突破点,分别牵头制订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嵌入分管工作中一体谋划、系统推进。在具体实践中,区委政法委深化“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网格化管理与“十必联”工作有机结合;区人大、区政协也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变成新乡贤,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不断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基础。
2.入得了,一张网统筹项目。区文明实践中心主动对接区委中心工作,将涉及不同区领导的工作细化成一个个具体项目,并通过区设计研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E平台,进一步优化“中心—所—站—点”资源要素配置,推动资源下沉“一张网”统筹。截至目前,区级已设计安排50个项目,涵盖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持续对项目库进行更新优化,使每一个项目更加贴近中心工作、贴近群众需求,推动工作全域提升、全面出彩。
3.干得好,一竿子直插到底。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实施“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区委常委包挂镇(街道),区四套班子成员包挂联系重大产业项目,党员志愿者包联到户,对群众有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病事,以及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情形,及时上门联系,层层包挂解决,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
4.有特色,一招鲜汇成满堂彩。按照“一所一品牌”“站站有特色”的工作思路,持续打响“理”响贾汪、“村民互助·共享服务”等文明实践贾汪品牌。特别是创新实施家庭文明档案积分管理办法,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积分账户,做到“事事可积分、户户有积分”,并作为评选文明家庭、“厚德贾汪人”,推荐当兵入伍的重要依据,引导群众形成淳朴的乡风民风。
三、坚持标准化、可操作化推进
牢牢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探索出文明实践“5453”贾汪模式。
1.聚焦在哪干,打通五大阵地建平台。统筹整合三级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资源,全区建成1个中心、8大基地、12个所、134个站、350个点,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2.聚焦谁来干,统筹四支队伍促联动。机关全员注册志愿者,各单位均成立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每村建立不少于5支志愿服务队伍;镇街与驻徐高校和社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形成以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农村党员力量和群众互助力量为主体的4类志愿服务队伍,在册志愿者10万余人。
3.聚焦干什么,实行“双五”标准定项目。严格把握为谁干、谁来干、在哪干、干什么、怎么干,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制度原则,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实施普惠型项目56个,特惠型项目350个,形成“敲门大姐”“爷爷奶奶课堂”等一批特色项目。
4.聚焦怎么干,建立三项机制强保障。建立联络员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为134个村居各配1名专职联络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建立精准供需对接机制,通过网络征集、实地走访等形式,定期更新服务群众项目清单,确保项目有实效;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实施积分制管理,给予不同星级志愿者列席区级重大活动、优先推荐入团入党、优先就学就医、免费公交等礼遇,让志愿者有荣誉、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