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共同富裕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谋划,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随之成为全党重要工作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这将是一项震古烁今、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推进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探索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涵盖经济富足、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等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明确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历史发展、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实现路径等,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共同富裕进行探索的集体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实践的顺利推进源自指导理论的清醒自信。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思想上搞明白,在理论上讲清楚。厘清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书系统阐释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揭示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生成逻辑,总结和梳理党领导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奋进历程与经验启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重要特征、主要原则、经济基础、执政基础、实践机制和推进路径等问题。这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着厚重的理论基础和深沉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共产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制度前提、社会途径和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并从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等方面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不懈探索的宝贵经验和思想成果,并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创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提出了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理论。这些思想观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力量、思维方法、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例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富民惠民的治国智慧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等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养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源自实践探索的理论升华。这些重要论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立足点,是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正确反映,是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深邃思考,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科学解答,是对新时代新的历史任务与新的时代需求作出的战略回应,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透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从“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三个维度出发,从逻辑起点到价值追求,从本质特征到科学内涵,从重大原则到实现路径,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性问题。第一,阐明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实现共同富裕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实现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彰显出来的。第二,阐明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关系到能否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第三,阐明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他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目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阐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他还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他把共同富裕与中国现代化的特征结合起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第五,阐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第六,阐明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架构与未来发展的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架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内涵,明确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性问题。他进一步明确了“共同”与“富裕”的内在规定性,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地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握的逻辑关系以及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他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些重要论述正是对共同富裕内在逻辑与内涵的科学阐发,对于我们科学、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法论。一方面,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把握的内在逻辑关系,包括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等,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与元素整合起来,为科学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正确指导。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共同富裕,是整体向前差别有序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齐步走”的共同富裕,这就为更好地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参照系”,为新时代以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与实现路径,明确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问题,这是新时代我们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一方面,他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时必须尽力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时也必须量力而行,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防止落入西方“福利主义”陷阱。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二是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动。共同富裕不是一个静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是一个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逐步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分阶段、渐进式的规律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先行先试。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要素条件、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难以按照统一标准,同时推进、同步推动,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先行先试,进行探索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四是效率与公平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此前,他还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另一方面,对新时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鲜明答案。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发挥公有制优势,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就业、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必须充分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搞活市场经济,保护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与目的,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四是完善分配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他还强调,“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五是缩小区域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六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理论特点和时代特征。一是创新性。这些重要论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创新。例如,提出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坚持循序渐进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的根本要求,等等。二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为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三是通俗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引经据典,运用民间俗语、民众的口头语等接地气的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论述浅显易懂、情真意切,打动人心、雅俗共赏,更能让人民群众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例如,“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等,既生动深刻,又通俗易懂。四是斗争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十分警惕两极分化现象,多次谈到一定要缩小贫富差距,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些话意蕴深刻、发人警醒,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鲜明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政治使命感。五是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工作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精准思维习惯。他倡导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精准之策促进共同富裕。针对如何优化分配机制,他提出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围绕在新时代如何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命题和观点,比如,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次分配”等概念和命题;提出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等等,拓展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确定了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完善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价值,同时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为主线,提出分“三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从现在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5000美元,收入差距要有明显的缩小;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人均国民收入相对于2035年翻一番,达到50000美元,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处于更加合理的状态;到建党第二个百年之际,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人均国民收入处于全球前10%,实现社会的全面共享。这个战略安排描绘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线图、时间表。
基于上面的理解和认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委托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牵头,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本书。本书共有11章,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和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与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原则、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及推进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内容论述,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