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吸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共同富裕的经验和教训,推动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搞清楚了共同富裕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不断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中国人民实现了总体小康,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与生产关系的保障,推动了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形成初步的思想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问题,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为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概括,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等等。这实际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穿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有力地推动着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与外宾的谈话中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同年9月,他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坚持共同富裕。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述了共同富裕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刻画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在国内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个历史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明确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如果偏离了共同富裕,那么就不能说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述还阐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还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以上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开启了新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的追寻与探索之路,开辟了党对共同富裕认识的新境界,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为党领导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为改革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探索,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实现路径和实现保障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以共同富裕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明确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探索,并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邓小平提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
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此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又进一步重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所要依据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共同富裕指明了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让共同富裕的实现具备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同富裕才能道路不偏、方向不移、领导有力、指导科学。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通过什么样的路径、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去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初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上,中国共产党吸取社会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改革开放沿着这条路径不断向前推进,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同时允许和鼓励一些地区先富起来,先富裕的地区通过税收等多种方式帮助后富地区。这种允许有先富和后富的区别、允许有富裕速度快慢的区别的政策,有力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对于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邓小平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特别是在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开始出现收入悬殊的问题,邓小平适时地提出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他认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
在推进先富带后富,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党也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从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的实施不会造成贫富的分化,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调整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从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共同富裕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有效地打破了平均主义,使通过按劳分配激励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在此基础上,开始注重推动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关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不断改革分配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更好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切实推动共同富裕,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分配制度调整目标。这为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了指引作用。
效率和公平关系不断地适时调整,有效地推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对于效率和公平的调节,也充分表明其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正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也必须在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中推进共同富裕,以效率的提高保障公平的实现,以公平的实现有效地推进效率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动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落到实处,积极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市场缺陷,保障了社会公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公平,不断激发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必要手段。正是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稳步推进着各项改革,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共同富裕。可以说,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以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推进公平的实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切实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稳步向前。
与此同时,我们党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共同富裕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党在这一时期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导向,为人民谋求共同富裕;始终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融入到党的性质和宗旨中。21世纪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深入拓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化,展现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有效地保障发展的质量,有力地保障了共同富裕目标的稳步推进。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时期,全党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推动共同富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协同联动。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目标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四个现代化”。1984年6月,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道:“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确立了目标,也为我们党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内在地要求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三步走”战略,有步骤地领导人民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就是要“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此后,按照党的十四大的战略部署,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安排,努力向着实现第二步的战略目标不断前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断向前。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鉴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的现实,江泽民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的发展战略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新的“三步走”战略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纲领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使共同富裕得以稳步推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将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融入其中,努力推动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政治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精神文明不断丰富,社会保障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深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创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科学分析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推动着共同富裕理论实现了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我们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阐明了共同富裕的特征,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时期共同富裕的起点,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的实践导向以及共同富裕的推进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为这一时期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同时,我们党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定位,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也就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思路下推进,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主的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时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科学的思想引领下不断推进的,是需要与国家的现代化战略同步并进的,我们推动的必须是全面现代化,同时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共同富裕理论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实现了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追求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初步展现。
总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奋斗目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与共同富裕的探索协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和理论都实现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