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发展,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任务目标、对象特征、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尤其在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
有基层干部反映,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组织的行政性事务越来越繁多,日常性事务压力越来越大,“文山会海”现象较为严重,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带来较大影响。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不会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恐慌,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大道理不会讲、小道理讲不会。有被调查者表示,村级基层组织力不够强,被动应付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党员发动不够,党员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还有一些基层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逢初一、十五都要“拜老爷”,产生负面带头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村民小组负责人党员覆盖率还不够高,有的村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较为缺乏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训练的年轻力量。同时,乡村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多元多样,需要不断做好乡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不断深化对党的认识,树牢坚定跟党走的意识,激发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意愿,成为党的后继力量。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给乡村社会结构带来重大影响。过去相对封闭的乡村逐步变为开放的乡村,原本带有浓重乡土味的乡村逐步注入了城市文明元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有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如新的职业特征、经济条件、文化程度、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乡村振兴越是向纵深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就越多样。尤其是随着 80 后、90 后、00 后等青年群体逐步成为新农人的主体,如何做好年轻新农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成为乡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从调研情况看,年轻人之所以回乡发展,主要是由于在外无归属感,加上需要抚养子女、照顾父母。他们回乡并不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一旦在农村生活工作不如意,心理落差感就很大。有的新农人受政府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回乡,对政府期望值较高,一旦政府扶持持续性效果不佳,就会产生对政府的失望情绪。不少年轻人热衷在乡村从事网络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热衷“蹭热度”“涨粉丝”“火起来”“卖爆品”。他们希望获得足够的尊重,担心被视为村里不务正业的人。针对这些年轻新农人的利益诉求、思想倾向特点,各地虽然通过政策帮扶、青年宣讲、红色教育等方式努力做好解疑释惑、心理疏导、理想指引,但总体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还待加强。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一要做到可信,即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能够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真切体验到它的存在和光辉;二要做到可学,即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人们愿意主动追求,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三要做到可行,即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得到。遵循这 3 点,要精心设计培育和弘扬承载价值观念的载体和项目,借助可操作且富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举措,促使价值观念深入民心、化成行动。对照这些要求,要看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比如,有些地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还较为单调,有的“大道理”多过“大白话”,宣讲效果不佳;有的念文件多过谈心里话,主动入户走访不多;有的言与行不一致,雷声大雨点小,唱高调多过干实事。在阵地建设上,阵地搭建与资源利用不协调,不少阵地停留于挂牌子,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的力度较弱,有的只在机关党员学习参观时发挥作用,针对群众发挥的实际作用收效甚微;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协同,有的开展宣讲需要反复动员甚至花钱“请”人听;内容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一些送给农村的书籍封皮未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