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一、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性成绩

近年来,山东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嘱托,坚持把制造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和突破口,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一)“十强产业”引领作用逐渐增大

山东省“十强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涵盖了一二三产业,涉及山东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2021年,山东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持之以恒做优“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后劲更加显现。

“十强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山东省聚焦“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以“加法”培育做大新动能,“十强产业”引领作用逐渐增大。第一,产值稳步增加。2021年,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32.2%和17.5%,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7.5个、22.6个、7.9个百分点。 第二,产量迅速提升。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3.1%、34.6%、65.2%和38.7%。软件业务收入7970.4亿元,增长29.3%。第三,新动能效益稳步提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等“十强产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6%、24.8%和20.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9%、21.0%和18.6%,年均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0个、11.1个和8.7个百分点;利润分别增长100.5%、49.2%和6.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2.7%、39.2%和36.9%,年均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2.5个、19.0个和16.7个百分点。第四,现代高效农业持续推进。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稳步推进,高标准创建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4个。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7%,主要农作物良种100%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第五,文旅产业增长势头良好。2021年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7.5%,文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5亿元,新增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个、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市3个,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达到7个。第六,金融运行整体呈现“四个新”, 即总量新跨越、配置新提升、改革新突破、防控新成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831.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0482.1亿元,比2020年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2132.7亿元;资本市场主体扩容,年末上市公司371家,全年新增37家。

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十强产业”增量培育,山东省编制实施了“十强产业”突破行动计划,推动成立11只产业基金,支持546个项目加快发展,基金投资402.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2232.6亿元。 在制造业9大产业领域42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省领导挂帅担任标志性产业的“链长”,配套建章立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2022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按照该计划,2022年年底前“十强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7%。

(二)高端制造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面向新材料、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制造业领域,山东省组织了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推行“揭榜制”“组阁制”,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吸引国内顶尖科研力量集聚山东,实现创新链“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已在安全芯片、磁悬浮列车、光刻胶、大硅片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明显提升了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新动能效益稳步提升。

2021年,山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5%和17.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9个、7.9个百分点 。表2-1为2021年山东省高端制造业发展情况。整体而言,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均取得了较快发展。进一步细分来看,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表2-1 2021年山东省高端制造业发展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三)新兴产业助添经济增长新动力

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五强”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兴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助添经济增长新动力。

如表2-1所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增长迅猛。同时,高端装备产业凝聚力、创新力有较大提升。2021年,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到46.4%。涉及的42条重点产业链中,高端装备占7条,分别是汽车、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数控机床、氢燃料电池、海工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拖拉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高端装备产品,增速分别达到24.8%、38.7%、97.7%、65.2%和73.1%。 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聚集度持续提升。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11个,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创新能力也显著提升,已累计创建高端装备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工业设计中心141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2家,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高端装备屡创“世界第一”,一批国之重器相继交付使用。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雪蜡车正式服务北京冬奥会冰雪项目。

现代海洋产业蓬勃发展。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1个,日产能达45.1万吨;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处,累计达到59处,占全国的39.3%。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6万标准箱,比2020年分别增长5.5%和8.0%;集装箱航线、外贸航线总量分别达到313条和221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海洋科技创新加速起势,累计建成全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4家,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56家。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青岛市。

医疗健康领域成果显著。2021年年末职工基本医疗、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26.7万人和4614.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0所,比2020年年末增加2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2万所,增加0.1万所。58家疾控中心进行改扩建,超过半数的地市建成一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的医疗机构,设立9个省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中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74元提高至79元。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2万个,签约居民4686.2万人。医疗仪器设备投资增长22.2%,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航空航天行业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山东省海阳市九天行歌火箭贮箱产业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商业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大项目同步启动,打造建设中国最大商业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助力形成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山东省长征固体火箭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在海阳建成投产,实现了山东省火箭制造“零”的突破;中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船也已正式开工建造。

绿色环保行业发展蹄疾步稳。2021年全年共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育67个骨干基地;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全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6130.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5.2%,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

新兴服务行业新动能蓬勃发展。升级类消费增势强劲,2021年全年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通信器材类和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61.5%、54.3%和92.0%。高新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18.4%,两年平均增长14.9%。其中,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分别比2020年增长57.6%、37.5%、35.0%和23.0%。

此外,2021年山东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1.7%,“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1.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比上年增长38.2%,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二、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一)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从1990年开始,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就已全国领先。31年来一路领跑,从2016年的9075.60亿元,到2017年的9140.36亿元,到2018年的9397.39亿元,到2019年的9671.67亿元,再到2020年的10190.6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的省份。

2021年山东省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农业发展稳中有增。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14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具体各细分产业的产出情况见表2-2。

表2-2 2021年山东农业各产业产出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山东省农业也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山东省农业增加值达到6029亿元,是上海市的60倍,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近两倍。图2-1为近10年来农业增加值前十省份农业增加值变动趋势,相比其他农业大省,山东省农业在绝大部分年份(除2020年)的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并且山东省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快。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2-1 近10年来农业增加值前十省份农业增加值变动趋势

在山东省的农林牧渔业中,并不存在某一产业发展较快、领先过多,或者某一产业发展较慢、落后较多的情况,而是四大产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粮食产业方面,山东省是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连年丰产。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1100.1亿斤,增加10.8亿斤,连续8年过千亿斤。 山东省粮食产业集群群聚发展,门类齐全, “齐鲁粮油”品牌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林业方面,山东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9%,林地及非林地林木覆盖资源合计400.2万公顷,森林资源合计330.1万公顷。 同时,山东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畜牧业方面,产业基础雄厚。2021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15.1万吨,比2020年增长12.9%;禽蛋产量455.4万吨,下降5.3%;牛奶产量288.3万吨,增长19.4%。 山东省畜牧产品可满足1.5亿人消费需求,是京津沪等高端市场的主要供给区。2021年,全省肉蛋奶产量15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10%,稳居全国首位。

渔业方面,山东省继续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在原有海洋渔业优势基础上继续提升。2021年,山东省渔业产值为1652.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20.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06.6万吨,增长4.0%;淡水产品产量114.1万吨,增长3.3%。

在全国GDp突破百万亿元的历史节点,山东省农业总产值首超万亿元,展现的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折射的是传统农业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而连续31年农业总产值领跑全国,展现的是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底气,折射的是中国农业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二)现代高效农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改变我国农业生产落后,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山东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山东省牢牢扛起“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要政治任务,统筹谋划、勇探新路。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便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农业现代化阔步前进。2019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出全国5个多百分点。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试图攻克,但鲜有突破性进展。就在2020年4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科研团队的成果,其团队在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从小麦的近缘植物中顺利克隆出抗赤霉病的基因,这一成果为全世界农业科研人员解决赤霉病这一困难找到了办法。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是困难重重的一年,但山东省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蔬菜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了8000万吨,而粮食总产量也连续7年超过了5000万吨,这些成果给了全省、全国人民一个充实的“粮袋子”、安稳的“菜篮子”。

山东省为全国贡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国际化、科教兴农等山东经验。“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级财政累计下拨资金4.13亿元,支持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十四五”时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性实质性成果的关键阶段,山东农业不仅要继续走在前列,而且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对全国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产业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在山东,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年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领跑全国的同时,又开启了加速度。山东农业在前两年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将农业产业化推向“升级版”。通过塑造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培育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六产”带动主体,做优特色小镇等农业“新六产”发展载体,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50个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培育600家利益联结紧密的示范主体,给广大农民带来一大波红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链完整、供给链有韧性

(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

2021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16亿元,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5.2%,第二产业占比由上年的39.1%调整为39.9%。全部工业增加值27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7.3%。 图2-2为10年来山东省第二产业和工业总体情况。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和工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显现,无论从总量还是占比上来看,工业生产均稳中向好。具体来看,山东省工业生产呈现以下特征:

注:第二产业总产值在主坐标轴,同比增长率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工业占比在次坐标轴。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2-2 10年来山东省第二产业和工业总体情况

1.多数工业行业利润高速增长。2021年,在山东省的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占比为56.1%,利润高速增长的行业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多集中于炼油、化工、钢铁、有色与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利润分别增长57.8%、151.4%、13.8%、80.1%和10.7%,合计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25.5个百分点,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重点产品中,78种产品产量比2020年有所增长,增长面为65.0%,比2020年扩大12.5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从行业看,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从产品看,工业机器人等主要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达到20.4%。

3.工业企业营收能力增强。2021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02271.5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2020年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9.9%;实现利润总额5268.8亿元,比2020年增长20.9%,两年平均增长20.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2%,比2020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工业产品价格层面来看,2021年山东省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由2020年同期下降1.9%转为上涨1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由2020年同期下降2.5%转为上涨9.5%。价格涨幅居全国中游水平,山东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4位,在华东6省1市中居第2位;购进价格同比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9位,在华东6省1市中居第5位。

4.民营工业企业活力激发。在政府助企纾困政策的作用下,2021年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1.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虽受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冲击,但2020年、2021年平均增速为7.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比202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达到了73.8%。年末,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分别为20.9天和43.5天,分别比2020年减少1.8天和4.0天。

(二)工业门类最齐全

目前,在联合国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一个41个大类齐全的国家,而山东则是中国唯一具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207个工业中类中山东省有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山东有526个。 山东是中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配套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在众多工业门类中,电子计算机、改装汽车、拖拉机、发电量、水泥、化肥、轮胎、氧化铝、纱、布、机器纸、新闻纸、啤酒、葡萄酒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化工、建材、医药3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第一,冶金、纺织、电子信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

(三)产业链供给链韧性增强

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面对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涨价、缺电、断供、洪涝等一系列极端考验,山东省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抓好“双统筹”工作,一方面,在疫情防控最艰难时期,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应急物资调拨保障任务,有力支撑了全国防控大局;另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加快修复受损面、努力培育增长点、强化创新驱动,加速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省工业经济全面超过疫情前增长水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效增强。2021年全省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行业增长面拓宽,规模以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9%,比2020年扩大9.7个百分点。

“链长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被寄望能推动破解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难题。为此山东省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链长制”,以9个重点产业42条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供应链产业链联盟工作有序开展,加快引进实施一批支撑性项目,培植一批“领航型”企业,牵引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截至2021年,山东省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57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5家(示范企业109家、产品36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拥有362家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3位。其中,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157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1年山东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着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多方合力提升科技自我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发明专利来看,2021年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36345件,比2020年增长35.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24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0776件,增长21.1%,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14.85件,增加2.45件。从科技平台建设来看,建设6家山东省实验室,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444家。从特色产业来看,2021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加速起势,累计建成全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4家,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56家。

与此同时,山东省组织多部门协同合力推进了“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4项机制,在42条重点产业链的112个重点“链主”企业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有33家,有9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首位,占总数的62.7%。切实增强了“链主型”企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牵引上下游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固基强基,增强了产业链供给链的韧性。

四、两业深度融合、服务业蓬勃壮大

(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

2021年,山东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2020年的55.1%进一步提高到59.5%。山东省生产总值为83095.9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879.71亿元,比上年增长9.2%。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到1.2万亿元,增长23.7%,营业利润增长7.0%。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表现亮眼,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8.0%、24.4%、26.9%和37.2%。

(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近几年,我国“两业融合”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山东省也加快了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步伐,颁布了多项政策以支持并促进省内的企业,尽快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过渡和转变,以及服务型企业与制造环节的融合。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山东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进度飞快,服务型制造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模式。

山东省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继续推动省内的跨界融合发展,以此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2021年,山东省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对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增长贡献达到34%。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18%,其利润总额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4%,营业收入的利润率也达到了13%的高水准,这些数据都高居各个行业的首位。2021年,山东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4%,省内的各家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在数智化转型以及高端化跃迁上。根据此前对全省各个重点制造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有52.1%的重点制造业企业把对原有设备进行数智化更新以及对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作为其技术改造的重点;有51.4%的重点制造业企业则将其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在了打造高端产品的生产线上,以加快实现增加产量和拓展开发。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两业融合发展是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

山东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本地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坚持规划引领、政策保障,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服务业稳步增长,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坚持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山东省搭建起制度创新的“四梁八柱”,构建起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基本框架,八大发展战略齐头并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呈现出一系列看得见的趋势性、关键性的深刻变化。2021年,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3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积极扩内需、促消费、降税费,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有力促进了服务业生产经营快速恢复,为全省服务业持续稳定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积极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紧跟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线上经济等新业态、新消费趋势,加快激发内需潜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和活力。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7.2%,分别比GDp及服务业平均增速高11.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2%。山东省在构筑新高地中优化创新生态,在激发新活力中积聚创新力量,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体系,不断释放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开启新征程,取得新突破。山东省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新势力”正在崛起、“新动力”正在培育、“新活力”正在迸发,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山东省高端服务业发展会越来越好,前景无限。

(四)消费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2021年山东省新兴消费不断扩容,新业态加快发展,线上消费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山东省网上销售额5409.1亿元,增长17.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63.亿元,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1%,全省网络零售前三的行业为家用电器与音响器材、日用品以及服装鞋帽分别占23.2%、13.4%以及12.5%。 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消费新业态逐步成长为消费的新增长点。临沂市新增9处直播电商区域运营中心,成为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山东省首家跨境电商保税直播基地在青岛市启用,消费者购买进口品更加便利。线上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共同推动了山东省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呈现出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业态带来新机遇,新机遇创造新动能。随着山东省培育“四新”经济步伐的加快,消费领域的新业态也层出不穷,“体验消费”“首店经济”等消费领域的新业态正在成为山东省深挖内需、扩大国内市场的新经济增长点。2021年以来,山东省加大对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体育消费券等多种形式,引导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塑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智能化,激发消费新动能,全力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山东省产业跨界融合、升级换代而直接生成新的产业,衍生传统产业发展新方向,促进现有领域衍生新环节、新活动,产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同时进一步拓展需求新空间、激发消费新潜力,促使消费市场规模扩大,进而带来产业规模经济的快速实现。优化了制造业的内部结构,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激发的消费需求升级也会促进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加速生产、流通、交换变革,加速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从而引导企业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和业务发展模式,有效驱动各要素的快速配置、网络共享、集约整合、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了产业链分工的高效协同与沟通。重视消费新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ZUmkNhDbII85hfN/d0F5cBYwCK1q999tczzZ/yt0e9uQuUxLBFRz3xUeQ9sI1p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