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深化

一、我国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

我国“共同富裕”的概念自提出之时就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富裕的内涵也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的。我国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时间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目标,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应该说,我国“共同富裕”的概念是由毛泽东首倡并正式提出的,此后这一目标凝聚着全国力量并带领人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大同之路”。195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1955年,毛泽东在谈论农业合作化问题时指出:“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着共产党走没有意思……为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共同富裕目标认识上以及将实现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破点这一观点上是正确且明智的。然而,这一时期将“共同富裕”视作“同等富裕”“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将富农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与共同富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需要在农村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民集体手里,以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目标上也更加强调“共同”,因而并没有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从实践来看,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公平作了脱离实际的过高估计,在吃“大锅饭”等人民公社的单一集体经济形式下追求平均主义,其结果只能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社会主义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因而亦未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但这也为后来我国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

二、共同富裕概念的发展深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邓小平系统总结和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且积极借鉴吸收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提出并丰富了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事实上,从“文化大革命”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对先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邓小平认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他还明确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依靠财富的增加,最终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 出于这样一些思想认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就在于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也同时强调了我国的共同富裕需要走“先富裕、后共同”的路子,这反映出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分配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标,但他强调结果的公平,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上的富裕。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明确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先富带后富,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效率高、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逐渐合理,通过强化宏观调控,加大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了全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已普遍受益于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普遍得以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区域、城乡、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层次提升,公平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亦更为强烈。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胡锦涛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科学发展观为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胡锦涛指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 。总体上看,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扩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战略高度来全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水平,并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实施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国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科学理论内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特征,广泛吸纳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共同富裕的有益思想,不仅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而且还明确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 ,这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演化进程见表1-1。

表1-1 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演化进程 857+OkHWJkf7zxyfl4RTTXzpVgJKxd7DdhV7/KEb8DMhKepKtDvAsTf647lKA3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