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的结构革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城市经济圈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域相近且具有经济依赖的不同城市的联合是承托各类发展的空间主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领头作用,扩展山东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为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山东省新型经济现代化建设,2020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的“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构建了“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三圈”具体是指由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组成的省会经济圈,由青岛、潍坊、威海、烟台、日照构成的胶东经济圈以及由临沂、枣庄、济宁、菏泽构成的鲁南经济圈,目的是依托城市圈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为加快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提供动力。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稳步推进,2021年全年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0年分别增长7.8%、8.3%和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
省会经济圈7个地市间土地相连,文化交融、交通畅通,承接京津冀辐射影响,是北方开放繁荣、极具活力的区域,占地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科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全省近60%的科研高校,众多国家级景点、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此,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了“一网通办”,发展基础深厚。省会经济圈规划“一心两圈层、一带两枢轴”的发展布局,将省会济南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济南市是山东省两大中心城市之一,通过强化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2021年济南全年生产总值(GDp)11432.2亿元,比2020年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6%,
2022年1—6月生产总值达到5481.3亿元,同比增长2.7%
,带动并引领周边城市的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建立济南—淄博—泰安同城化的内核圈层,与聊城—德州—滨州—东营联动圈层形成融合互动,以黄河文化旅游生态带作为发展枢轴,推进生态走廊、特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设和疏通泰安—济南—德州和淄博—济南—聊城的交通路线,为各类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保障。2021年全年,省会经济圈7市GDp总和为31074.6亿元,较2020年增长3608.5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20年的38.7%下降至2021年的36.0%,下降了2.7个百分点。
经初步核算,2022年上半年7市GDp总和达到15598.31亿元,济南市GDp总量为5481.3亿元,同比增长2.7%;淄博市GDp总量为2199.31亿元,同比增长4.2%;德州市GDp总量为1804亿元,同比增长3.8%;东营市GDp总量为1741.48亿元,同比增长3.6%;泰安市GDp总量为1592.4亿元,同比增长3.6%;滨州市GDp总量为1406.44亿元,同比增长3.4%;聊城市GDp总量为1373.38亿元,同比增长3.8%,见表2-3所示。
表2-3 省会经济圈城市GDP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2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369”行动方案》提出了双招双引三大行动、六大工程和“九个一”目标,双招双引三大行动包括以吸引长三角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来鲁创业为目标举办与上海跨国公司的交流会,以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发展为目标吸引北京央企来鲁投资兴业,以深入与日韩经贸合作、提升rcEp话语权为目标建设省会经济圈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六大工程包括:交通互联互通工程,以济南为中心畅通与其余城市航线、公路线、铁路线和高铁线的交通运输网建设,构建干线、城际、市郊和城轨铁路四线为一体的铁路交通网;推进济南—潍坊、济南—高青、济南—东阿等6条高速改建项目,启动绕城高速大北环等30余项公路项目,依托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县乡公路等畅通7市连接;济南、滨州、东营机场建设提速,小清河复航工程、大清河航道、济南港、泰安港、东营港、滨州港等工程进展顺利。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共享工程,不同地市发展侧重目标不同,涵盖新材料、高端石化、生物医药、精品旅游等各个方面,通过集聚7地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龙头企业、科创投资企业等单位联合开展,济南市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医养、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推进科创城、技术研究院建设,优化产业生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创。社会保障联动提升工程,创新参保“换地不换卡”“一卡通用”等社保卡服务方式,统一服务标准化体系,7地市间数据共享业务互联,并进一步探索社保卡联通公交、景点缴费等扩展服务项目。文化旅游“十个一”工程,在3年内实现经济圈内文旅同城,打造民宿品牌,开发旅游精品路线,以文化巡回展览、绘画阅读比赛等方式实施更亲民、更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工程,实现济南“全域自贸”,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的发展实践为基础,总结提炼可供推广的经验,形成区域联动创新区赋能强省会建设。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划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淄博周村区、齐河县、邹平市4地为试点地区,在土地规划、投资经营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形成经验并进行推广。
实现新旧动能转化,需要全面重塑经济发展环境。省会经济圈经济稳定性不断提升,各类不同产业支撑的经济结构韧性增强,是引领山东半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瞄准规划编制、交通、科创、产业、文旅、公共服务、资源要素配置、环境保护和对外开放发展的“九个一”目标,在区域一体化实践中铸造省会经济圈的成功经验。
胶东经济圈5地市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陆地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和生物资源。2021年,胶东经济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区,领先优势得以进一步巩固,2021年全年胶东5市实现GDp总和35534.7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421.30亿元;在全省GDp比重由2020年的42.55%提高到2021年的42.7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202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43.2%(见图2-4)。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5.7%,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8%。经初步核算,2022年上半年5市GDp总和达到17699.89亿元,青岛市GDp总量为7070.35亿元,同比增长3.7%;烟台市GDp总量为4349.91亿元,同比增长4.5%;潍坊市GDp总量为3523亿元,同比增长3.7%;威海市GDp总量为1632.42亿元,同比增长3.4%;日照市GDp总量为1126.19亿元,同比增长3.8%。
5年来,山东省将现代海洋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盐业5个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加快建设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三大海洋制造业基地。依托科教兴海战略,成为海洋研究人才高地,海洋领域专业院士占比为全国的1/3,在海洋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海岸线占全国的1/7,长达2782.2公里,为青岛、日照和烟台市港口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承接贸易商品、船舶交易等多项航运服务,吞吐量达4亿吨,
当前各港口积极推动功能转型,从单一的装卸功能向实现智慧数据、贸易、金融功能转变,一流港口建设提速增效。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提升,营业执照、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劳动能力鉴定等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通过高铁、公路、铁路等构成的交通运输路线网,胶东“一小时通勤圈”的目标基本实现。各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进一步明确,充分发挥青岛市的辐射带头作用,加快现代化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全球影响力;强化新旧动能转化核心城市功能,打造烟台市成为制造业强市;推进开放农业试验区建设,将潍坊市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示范点;开发海洋科技创新和滨海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瞄准定位现代钢铁制造基地、北方能源枢纽,将日照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表2-4 胶东经济圈城市GDP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2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
《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细化了胶东经济圈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升胶东国际机场和烟台机场的枢纽功能,威海和潍坊机场的迁建工程稳步推进,科学布局港口的公路线建设,实现“公转水、公转铁”。潍坊—莱西的高铁线路建设完成,沈海高速、荣成铁路、青岛西—京沪高铁二期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产业协同化程度提升,发挥青岛市的“领头人”作用,依托青岛蓝谷和西海岸新区建设国际海洋创新研究中心,以海洋经济和港口经济为支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联合烟台、威海、日照等制造业发达的周边城市,实现区域资源的高效化流动。各地龙头企业跨市合作,设立产业合作平台,实现胶东经济圈5市产业链、供应链功能互补,创新链共享。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匈牙利、印度尼西亚等国共建合作园区,在东盟、中东欧打造具有国际声望的家电、化工等品牌,深化中日韩之间金融、医养、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以及影视动漫间的交流合作,建设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不断提升产业投资效益,密切文化、科研等人文交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启动,里口山、伟德山等8项山林保护工程,李村河、白沙河等6项河流修复工程,莱州金矿、龙口煤矿等6项矿区治理修复工程,大气、水源、土壤以及固废污染协同治理,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跨区域环境协同监管。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升级,打通了社保卡“一卡通”信息化壁垒,“胶州通办”服务水平提升,人才服务功能优化,胶东5市共享教育医疗资源。
胶东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加快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破解产业链和供应链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缺漏、成本高的弊端;以发展海洋经济为切入点,积累探索海洋强国战略实践经验;同时,青岛市作为率先发展的中心城市,其带动胶东经济圈区域内均衡的实践也是山东省发展转型的重要经验。
鲁南经济圈4地市占地4.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8.6%,常住人口3202.8万人,占全省的31.5%。
鲁南经济圈位于黄河、淮海和长江流域交界地带,连接山东沿海和中原地区,是山东省与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互通的重要桥梁。京沪、京九、鲁南高铁分段以及京台、济光高速公路途经鲁南经济圈,已建成菏泽牡丹机场,拥有代表性港口济宁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21年,鲁南经济圈4市实现GDp总和16463.7亿元,较2020年增长1947.7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20年的20.1%,提高到2021年的20.8%,提高了0.7个百分点。经初步核算,2022年上半年4市GDp总和达到8396.63亿元,临沂市GDp总量为2747.4亿元,同比增长3.7%;济宁市GDp总量为2580.37亿元,同比增长4.1%;菏泽市GDp总量为2063.42亿元,同比增长3.6%;枣庄市GDp总量为1005.44亿元,同比增长4.1%,
南经济圈增速是三圈最快的,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鲁南4市拥有丰富的资源,菏泽、济宁、枣庄迄今为止已发现60多种矿产资源,煤、铁、金刚石储备资源丰富,煤矿储量占全省的73%,临沂、济宁铁矿储量占全省的90%以上,同时鲁南4市还是山东省的“粮仓”,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34.4%,达1873.82万吨,肉禽、蔬菜、水产、林果等资源产量丰富。
鲁南经济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孔孟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台儿庄古城等著名景区坐落于此。
表2-5 鲁南经济圈城市GDP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2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
《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区域融合的发力点,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曲阜—菏泽—兰考段、滨州—淄博—临沂段、潍坊—新沂段等地高铁建设,莱芜—临沂段、济南—微山段等地高速公路建设,统筹平原水库建设,强化4市天然气管道、储水、储气、储电基地的协同保障。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4市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在枣庄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农业示范区,枣庄山亭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菏泽牡丹区、济宁金乡和临沂兰陵等地区建设了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区,推广“金丰公社”等乡村发展模式,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在乡村产业融合、乡村创新治理、乡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中等发展地区和革命老区转型新模式,农村公共设施的“七改”工程加速推进。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临沂重点发展医养领域,枣庄瞄准智能制造,济宁发展农业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菏泽发展生物医药,形成制造业优势互补、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科创平台共建公用的发展格局。在文旅融合方面,依托鲁南旅游联盟,4市67个景点实现旅游同城化,共同打造具有鲁南特色的文旅品牌。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4市定期会商,在标准建立、污染监测和监管执法方面实现了“三方统一”,并开展了四河修复工程。在对外开放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境外生产基地,鼓励临沂市建设跨境电商试验区。在公共服务共享建设方面,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共享,组建了区域专科医疗联盟;建立鲁南高校联盟,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强教育合作交流。
鲁南一体化发展程度处于初步阶段,需多措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创新创业、对外开放能力,统筹区域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探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通过不断提升鲁南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将山东省划分为功能不同的三大经济体,在圈内盘活资源的同时,圈外良性的合作与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高省内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全省内的经济效益,实现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区域内的自由转移。在交通互联、产业融合、合作共赢等方面,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而使资源配置趋向于最优状态,推动了各区域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融合探索、技术设备创新、各类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打开新局面。
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省明确提出要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4类交通线路融合的立体交通网。截至2021年,山东省内高铁通程公里数位居全国第三,达到2319公里,鲁中高铁东西段、鲁南高铁日照—曲阜段已建设完成,胶东经济圈内已形成高铁“半岛环”。2021年,加快推进13个、1259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京台高速德州—齐河(鲁冀界)段改扩建工程、日兰高速巨野西—菏泽段改扩建、京台高速泰安—枣庄段改扩建、董家口—沈海高速段4个项目、333公里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7公里,居全国第6位,六车道以上占比提升到30%。2021年,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6万标准箱,比2020年分别增长5.5%和8.0%,集装箱航线、外贸航线总量分别达到313条和221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拥有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东营胜利机场、临沂启阳机场、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等10个民用运输机场。
优化内河水运体系,大力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缓解陆地交通压力,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问题,发挥生态旅游、航运贸易等功能,打造“黄金水道”。同时山东省致力于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交通运输发展,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依托全省综合交通的数据赋能中心建设,支持探索智慧高铁、智慧港口运行试点,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和行业治理三方升级。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在交通运输平台大数据应用、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数字化交付、客运服务水平优化、物流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以及运输行业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应用。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上,5G网络站点布局加快,互联水平提升,确保重点区域的5G网络全覆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21年,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1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63.7万户,增长12.1%,其中100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97.3%。移动互联网用户9368.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97.5部/百户。移动基站总数达60.9万个。能源项目建设方面,2021年供应天然气231.7亿立方米,比2020年增长4.6%
,天然气山东环网、“陇电入鲁工程”、中俄东线等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持续推进。“莱热入泰”项目的实施为加强区域间供热管网供应合作提供了实践经验。成品油管道总长达2200公里,菏泽—郑州成品油管道建成投入使用,充电设施建成超过6.5万个,为各类设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提供保障。
2021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加5363.8亿元,增幅为2.7%;第二产业增加28612.2亿元,增幅为3.3.%;第三产业增加39153.1亿元,增幅为3.9%。
2022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84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643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190亿元,同比增长3.5%。
第三产业占全域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依托三大经济圈部署了山东省产业融合的总体发展布局。
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推行“链长制”,发展多方参与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创新为一体的创新产业链。工业领域强化数字驱动和赋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坚持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021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9.6%,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5%,依托“数字+”“5G +工业互联网”战略,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连接工业设备、生产环节和供应链,园区、车间、物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得以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超过5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6%,高于全部投资5.6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发展速度加快,在威海、枣庄、莱芜、淄博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5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2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6月增速达到6.1%,且有30个行业在41个行业大类中的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高新技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5%、13.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7个、8.4个百分点,新型产品中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单晶硅、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2%、33.1%、79.3%、86.8%。
服务业稳步发展,2022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190.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3.2%,以电子商务、专业技术和科创服务等为主要项目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22年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0.5个百分点。
在农业发展方面,拥有平阴县、沂南县等11家现代产业园,以玫瑰、白菜、大闸蟹等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新泰市楼德镇、费县上冶镇等农业产业强镇78家,
2022年上半年蔬菜总产量达到3976.0万吨,增长4.9%。主要畜禽肉蛋奶产量达到769.0万吨,同比增长2.8%。
产业布局和合作模式不断优化,省会经济圈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目录,指导7市开展特色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开展“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新模式,通过省会进行研究、周边进行制造和转化等承接方式共享利益分配。胶东经济圈则提出以青岛市为领头城市,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和研发能力,联合周边城市进行制造的配套分工,跨市设立产业园区,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烟台市、潍坊市的高端制造优势。鲁南经济圈重点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瞄准核心技术难点和产业链重点环节,提升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同时联合4市开展“补链、强链、延链、固链”工程,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优势发展区吸引产业集聚,对产业链进行分类并明确引领发展的城市,同时发挥其他城市的协同作用,提高产业集聚的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层面,区域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协同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研平台共创和大型仪器共用,首席专家跨区域“组阁”,联合开展“卡脖子”难题攻关,实现区域内资金、人才、产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高效配置。“十三五”以来,科创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落地,至2021年,建设了6家山东省实验室,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444家。企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居全国第3位。二是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和参与主体多元化,“产学研”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实现了成果的高效率和跨区域转化,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程度提升,携手共建了一批区域创业创新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三是人才高地初步建成,健全区域人才协同培育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体系,人才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806人、高技能人才340万人、获得“山东惠才卡”人选7243人
。
在生态环境治理层面,区域合作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共建环境保护网络,跨区域重点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划定陆域、海域红线,跨区域破损山体、湿地、植被逐步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建立了488个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农作物、林木、畜禽种质资源库数量分别为52处、40处和62处。二是开展污染协同治理,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持续深入开展“四增四减”计划,通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强化区域联合治理能力,2021年全年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升,为71.1%,比2020年改善2.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平均3.6天,比2020年改善六成。在水污染治理上,重点加强了入河(海)口源头整治,完善了城市水系和农村水利的监控与修复,加强了地下水超采的惩罚力度,全面清除了劣V类水体。在土壤污染治理层面,强化污染企业风险管控和农用耕地污染治理,提升了农业清洁化水平。三是环境协同监管,建立区域联防和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域生态纠纷、生态应急处置和监测信息共享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引入市场参与,补偿措施更加多元化。四是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46%,整体下降20.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部分领域逐步取代旧能源的使用,装机容量占全省的30.1%,达到4791.2万千瓦。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637.0万千瓦,同比增长28.8%,占全部装机容量的37.3%,同比增长5.6%,绿色生产和节能消耗实践迈上新台阶。
在文旅发展层面,区域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济南国际文旅城、儒学国际交流中心等城市综合文化中心加快建成,截至2020年,山东省1822个乡镇街道以及7万多个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参观互联共享,其中图书馆和博物馆数量与40年前相比增长了92.5%和5670%;截至2021年,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03个,艺术表演场馆87个,博物馆639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8个,其中133个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部分城市开展了阅读一卡通和展览一站式等合作项目,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二是合作开发精品旅游路线,依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兵家文化和牡丹文化等制定了一批旅游文旅线路,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21年,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60个、景区化村庄285个,国家A级景区1193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星级饭店492家,旅行社2729家。三是文化产业市场不断融合,成功举办第二届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和“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文旅促进消费取得新成效,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5亿元,新增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个、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市3个,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达到7个。
城乡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抓手。新时代要坚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山东省通过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科学化配置城乡间资源和要素流动,保证省内经济健康稳定运行。近年来,以人为中心推进城镇化实施成效显著,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4%,比2020年年末提高0.89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和覆盖绿化率分别为17.7平方米和41.7%,城镇环境持续优化;依托乡村振兴“1+1+5+N”政策规划,通过清洁能源和清洁水源入乡村、“旱厕革命”等改造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完成转型,增收能力明显提升,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农产品市场交易额突破新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缩小。
随着山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实现同步,2021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705元,比2020年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长10.9%(见表2-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821元,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314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99元,增长12.9%。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3平方米。2022年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29元,同比增长4.5%,实际增长3.1%。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463元和12150元,增长3.6%和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2.3%和3.4%。
表2-6 2021年山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单位:元
注:增长率未扣除价格因素。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局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优化,食品类支出下降,烟酒、衣着、文娱教育、交通、电信通信和医保等方面消费增多,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截至2020年,百户居民计算机覆盖率为63.7%,较5年前上升了7.6%,百户移动电话覆盖率为234.4%,83.9%的移动电话接入互联网。值得注意的是,高端智能化产品消费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销售额达到60.8亿元,智能家电零售额为107.3亿元,比2018年年均增长62.8%。
为了打造“美丽宜居,百姓安居”的山东居住新格局,廉租房、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加快建设,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不断推进,农村危房、“旱厕”改造加快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快速提升。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持续增长,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建筑格局进一步优化。
2021年,开工改造棚户区13.0万套,基本建成43.6万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6万户。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筹集公租房161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6万户。住房公积金缴存1590.8亿元,发放贷款920.2亿元。
在教育均等化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交流合作,中小学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建立,依托城市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鼓励城市学校跨区域对点帮扶乡村学校,教师流动计划实施更加灵活。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班额,在“十三五”期间改扩建中小学4064所,创造新增学位354万个。2021年,完成配套幼儿园整治2121所,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1所。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留岗意愿,依托《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生活水平和薪资条件,新建1.1万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投入使用,并且在工资待遇和评奖评优上给予一定倾斜。2021年,城乡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分别新增1.1万人和3.7万人,小初高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8万人、31.6万人和15.6万人,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初步实现。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层面,突破了城乡体制机制的障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并轨,明确了家庭、个人、集体和政府四位一体的筹资机制,从大额住院费用补偿扩展到部分疾病和门诊统筹,参保受益范围扩大,明确了农民工、城乡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规定,大病保险、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等全覆盖、多层次的医保机制逐渐成形。截至2021年,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0所,比2020年年末增加2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2万所,增加0.1万所。58家疾控中心进行改扩建,超过半数的地市建成一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的医疗机构,设立9个省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中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74元提高至79元。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2万个,签约居民4686.2万人。
在社会保障层面,2021年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26.7万人、2435.6万人、1542.7万人、1921.9万人和1607.5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14.1万人和7296.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3127.2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由550元、280元提高至580元、32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为814元,比2020年提高8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4.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为634元,比2020年提高74元。养老机构2380处,养老机构床位40.3万张;护理型床位23.8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52处、农村幸福院11260处。
在稳定就业层面,卫生防疫、实践文明站等公益性岗位扩容,积极消纳乡村失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新增农村公益性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完善职业技能评估机制,通过“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评选等活动激励返乡人群的创业热情,消减学历、年龄歧视,大力营造宽松和公平的就业环境。
2021年,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比2020年增长1.3%,完成年度目标的112.9%。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4%,比2020年降低0.16个百分点。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壁垒日渐消除,城乡矛盾进一步缓解,以人为核心、以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3.05%,2021年发布的《山东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提出2023年实现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的目标。
城乡融合体现在城乡要素、经济、服务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在城乡要素融合方面,取消落户限制逐步推进,部分市区取消购房、投资纳税限制,“十三五”期间住房租赁补贴发放21万户次。农民土地权益维护更加规范,在“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得到保障,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人才流动方面,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设立了乡镇人才技术职务专任岗位,定向使用,定向评价,部分岗位薪酬予以补贴。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开展,紧扣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谋划布局637个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高质量推进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依托新业态和产业振兴“六大行动”,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增强。2020年总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乡村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其中包含国家级龙头企业107家,依托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1800万户农户参加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建设加快,实现产销衔接,网络零售额达360.3亿元,较2020年增长22.3%。智慧农业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开展新型农民工培训,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52万人次。脱贫攻坚行动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减少251.6万贫困人口,8654个省重点扶贫村全部脱贫,2019年脱贫攻坚效果进一步巩固,修整贫困户危房3.2万户,开展产业扶贫,通过1581个相关项目带动85.9万贫困人口参与。
在城乡服务融合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个方面。在教育方面,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通过扩展学校规模和建设新校,基本解决了班额数量过大的问题,乡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向城镇看齐,待遇条件向乡村教师倾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在职人数进一步补齐,县乡医院就诊服务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连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依托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建筑、乡俗文化保护建立档案,挖掘了一批乡村艺术工艺品制造品牌,开发出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医疗和养老保险标准稳步提高,乡镇全面建立临时备用金制度,开发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养老模式,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方面,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护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为了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牢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截至2020年年底,瞄准畅、安、舒、美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到900亿元,通车总里程25.8万公里。交通的便利为城乡要素融通提供条件,打通了城乡间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流动,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的重要保障。城乡污染物收运体系进一步健全,污水管网、生化垃圾处置点建设深入乡村,95%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新增清洁取暖216.4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美丽乡村目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2021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每日82万吨,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350公里、污水管网1593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1042公里,整治黑臭水体工程104条。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每日5100吨,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0%,所有县(市、区)全部启动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