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厘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及其辩证统一

明晰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很重要,厘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及其辩证统一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理解了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把握了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转化是创造性的、什么样的发展是创新性的,我们才能切合实际、付诸实施,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高度凝练地阐发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辩证统一。

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都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根本遵循,同时也是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创造性转化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包括在理念上、内容上、表达上、形式上等各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以创造性为特征,以转化为标志,实现传统文化的新生新造,使之展现为新蕴含与新样态。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搬运移植过来,而是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人思维来进行,以现实为尺度,以服务于现实为旨归,力求与现代社会接轨、与民众需求吻合,达至为今天所用、为现实所用。与创造性转化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创新性发展则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是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地出发,在充分尊重而不是背离传统文化思维主线和思维特征的前提下,瞩目于对现实文化课题的思考,紧扣时代需求与民众意愿去创新发展。创新性发展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着力于内涵上的补充、内容上的拓展、观念上的完善,以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在现实条件下致力于文化上的创造和思想上的升华。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内在联结、辩证统一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虽各有侧重、各有所指,但二者却构成一个整体。可以这样说,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与准备,创新性发展则是创造性转化的接续与提升;创造性转化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须保持与创新性发展衔接联通的渴求,创新性发展则要承继创造性转化的努力,使之融入自身追求中携手前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等方面的差异,并非意味着二者可以分割开来,恰是表明二者是互为依靠、相互依赖的。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负有一致的责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更是当代中国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联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体规划、共同推进。要把两个层次在由此及彼、相互衔接关系中把握,把两个阶段在前后相继、互为支撑作用中贯通。比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资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应有作用,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我们应当重视并予以发掘改造创新。在创造性转化意义上,对“民本”思想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要去除其中内蕴着的“官民对应”“治统手段”“立场在官”等封建内涵,使之在价值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实现转化;而从创新性发展要求看,就要在去除封建内涵和旧有表达方式前提下,对“民本”的本原意义进行挖掘、提炼,还原其实质性诉求,进而发展出“人民主体”“人民核心”的新理念,确立起“人民是主人”“人民是目的”的价值导向。这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活起来,能够真切而有创意地走入现代社会、走入现实生活。 1bU4e4+lzmNthukgC1SnYdCYRPTkp7HlAFqq/YuJ36/Q2YqM4QkAZX1aAqIudU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