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由价值判断向事实判定转化

博大精深、内涵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创造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既包括大量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粹,也含纳诸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为当时社会所需要并服务于封建社会结构的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既往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要呈显当代价值并发挥作用,必然会被重新审视、重新评价与重新取舍,必然会涉及一个如何看待、如何应用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传统文化,搞“拿来主义”,采取唯传统至尊的复古主义态度,更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排斥,搞否定一切,采取无视历史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认识是十分清晰、非常明确的,所采取的态度是贯通始终、坚持如一的,这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毛泽东要求,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正是遵循这样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我们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着眼于其中的“优秀”内涵,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对文化是否“优秀”的判定,对文化“优秀”内容的褒扬,是立于整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此种价值判断因于人的需要、人的选择,联通评价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还只是对传统文化及其内容类别的性质把握,尚未触及内在要素和具体成分。可见,认定传统文化富有“优秀”内涵的价值判断,所长在于态度清晰、立场鲜明,所短在于未及内里、相对笼统。为此,我们需要将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的肯定与褒扬,由予以整体评判的价值判断向揭示实体内容的事实判定转化,即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区分出何为优秀的内涵、何为低劣性要素,鉴别出哪些是精华内容、哪些是糟粕成分,使“优秀”内涵及其指向能够明确揭示、能够落到实处。这对于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前提条件,更是至为关键。

由价值判断向事实判定的转化过程,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愈加清晰、愈加具体的过程,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以聚焦对象、增进针对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关联时代需要和人民利益,关涉主体认知及价值立场,并非设定一个标准或划定一个界限就能够甄选完成,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作用机制,因时因地因条件去辨析其内在功能和实际效用,需要我们立足当代社会的文化关切与精神需求,以服务于当下、作用于现实的视域及方式进行评价与取舍。历史上的一种理念、论点是否仍可承袭,过往的一种制度、规范是否仍可借鉴,要避免形而上学式的机械切割,必须联系其具体表达、特定语境去辨析,必须结合历史条件、现实要求来判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汇集大量有关治国理政、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伦理、道德修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其中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精髓要义,像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清廉从政、勤勉奉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民胞物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乐礼善学、尚中贵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这样一种向事实判定转化所作的努力,将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向具体论点、实在内容深化延展,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得以鲜明呈现,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有了明确指向,大大促进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开展和针对性推进。 +lgsigY43MKcxMd1l6MjPrTa+E8WWA7TIToFmayRspmTRRA3NaNp+4FVg3t/9A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