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发展,总结这一时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验,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它们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新时期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解放作为终极追求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适用于任何寻求解放的国家和民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打上中国的烙印,这既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还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矗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新时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改变了过去对传统文化重“破”不重“立”、继承不足的问题。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新时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为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有助于扫除改革开放初期封建残余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传承弘扬也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落实“古为今用”的方针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此外,马克思曾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新时期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精神滋养,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民本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群众史观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中华文化立场
中华文化立场既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又突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期作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崭新阶段,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纵观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前借鉴西方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的“全盘西化”和“全面苏化”的主张,加之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某些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精神殖民,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带来了巨大挑战。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兼收并蓄”,那么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在世界上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只能沦为空想。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从多维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一,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以书本论著的形式流传下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命脉,不仅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被看作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以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凝聚力。其二,坚持以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生成于传统的文化实践,并不完全适用于新时期的现实环境,这就要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一刀切”,而是要在辩证批判中做到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在对待传统文化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时,要着重做好保护工作,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创新保护途径等方式,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改革开放初期和2007年,国家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重要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普查登记。其三,营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培养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停留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层面,需要转化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行动,通过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特别是“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努力培养一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新时期传统文化的落地生根。
3.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新时期的时代问题
新时期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回应时代问题作为导向,这既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则,也是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遵循。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问题而言,大致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如何在国际社会正确处理中国独立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三代领导集体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分别从所处阶段、党的建设以及发展问题等方面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的回答和实践的回应。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曲折,需要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理论不仅基于发展实际作出了系统回答,而且依托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关系明确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掌握了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党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做法,而且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路。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从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引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等,充分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关系的理解。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在政治上面对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单边主义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在经济全球化建立的普遍交往关系中实现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吸收传统文化中“和谐万邦”“天下为公”等理念,促使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