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发展研究

随着系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成果逐步多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得到较为深入的发展,表现为个体价值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日渐完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发展概况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既有专门针对不同类别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也有就个体价值特征、实现,从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进入了发展阶段。

2012年和2013年,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成果较为集中。代表性的成果有,2012年湘潭大学李婷婷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及其实现》。该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和实现的阶段等,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为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13年陈月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研究》中专门就个体价值实现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个体价值的实现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途径。2015年闫慧的硕士学位论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2016年王倩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南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都是通过硕士论文来专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问题,一方面,说明对于个体价值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较为细化、深入的阶段;另一方面,说明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关注。随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以及相关问题越来越系统、深入的研究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发展已进入形成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发展的内容丰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涵的发展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的认识和界定,是一个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

2012年渤海大学的宋燕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这样下定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即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该定义文字简明扼要,价值客体明确。突出了价值客体对大学生的满足或意义。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将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不是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个体。二是“大学生的内在价值”表述不准确,价值是在价值主客体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中体现的,它本身就是“内在”的,加“内在”二字是多余的。

2012年安徽大学的陈草在其硕士论文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下的定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对大学生需要的满足”。该定义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在满足大学生需要中形成的,这是正确的。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客体表述不准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客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不是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个体。大学生与大学生个体有重大区别。二是没有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自己的功能去满足大学生个体的需要才能形成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而产生价值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实现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谢中清从高素质人才培养角度研究指出:“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而言,是指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方面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该定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质是培养大学生成才。不足之处在于这里强调的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既没有准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客体,也没有从满足需要的角度去揭示价值的内涵。

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功能满足大学生个体成才需要的效益关系” 。该概念的要点有3个:第一,价值主体是单个的大学生;第二,价值客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价值客体应该有效的满足价值主体成才的需要。该定义强调了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应该是有效益的价值关系。把握住了定义中的3个要点,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该定义存在的问题,正确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的科学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其他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其中会涉及构成要素,这种研究较为间接;二是直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系统各构成要素研究的发展。

李超逸在《系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协同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包括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并对各子系统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子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系统诸要素协同模式的途径。该文虽不是从个体价值的视角进行研究,但是从系统科学视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提出了系统各构成要素,协同模式的本质就是要求各构成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该文对于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构成要素有一定借鉴意义。

高军等认为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就包括“三体一要素”4个方面的要件。“三体”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指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并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各要素的辩证关系。 幸城在《系统科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一文中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的特性、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管理控制以及环境适应等内容。以上研究不仅对于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作为一个结构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结构系统构成要素的确定、如何让结构系统更加优化完善,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功能有效地发挥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谢渊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可持续地实现。该文指出,“要以生为本,更多地关心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开发学生”。“必须把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自身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从内在的矛盾去寻求动力,从调整内部的结构入手,如转变教育理念,៿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来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该文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还论述了价值主客体这两个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参考意义。

此外,研究者们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对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研究。2011年李红、李庆华在《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及教育对策》一文中论述了价值主体极端自我化、价值主体方向迷失化、价值主体认识片面化、价值主体意识边缘化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对策。 该文探讨的问题可以说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低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价值观出现了偏离,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观就会出现问题,而价值主体的需要则是个体价值生成的前提。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观出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就难以形成和实现。胡咚《当代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探析》一文探讨了个体理想的形成过程和个体理想教育方法与途径。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这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素质,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该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探讨个体价值的内容结构、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闫慧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一文中从含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对价值主体“90后”大学生的含义和群体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最终是为了将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特点需要弄清楚,这样价值客体功能的发挥才更能有的放矢。姜晨则从3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征:“效果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内容的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的滞后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效果部分就谈到了价值主体大学生和价值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因素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影响。实则就是对价值主、客体这两个因素的重视和凸显,不足之处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是大学生个体而不是大学生。杨婷在其论文中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应该遵循的原则,认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并强调前两个原则就是强调要突出价值主体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境界,实践性原则强调了实践活动在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主张凸显出价值主体在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价值客体的实践活动才更有针对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也逐渐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对该价值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价值主体、客体这两个核心要素越来越重视,对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特点、思想存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发展

常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包括“个体生存价值;个体发展价值和个体享用价值”,从大学生个体不同需要的角度阐述自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观点。其闪光点在于:依据大学生不同的需要论述个体价值,这就凸显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大学生的不同需要。作者的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很有启发。

但其观点的问题在于: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表述不准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是师生员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有教师、大学生、干部和职工,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论文将大学生个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是以偏概全,表述不够准确。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直接解决大学生生存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培育,满足其精神素质提高的需要。比如,树立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等。第三,对个体享用价值的文字表述较为含糊,也不是太准确。

赵欣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赵欣的观点较为简洁明了,且指出了对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培养这一关键,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是包含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之中的。

2012年南京财经大学的张春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包括,“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调控品德行为;促进心理健康”。2012年湘潭大学的李婷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2012年渤海大学的宋燕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具体表现为:“增进政治认同;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格完善;规范行为活动。”以上3篇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观点颇为相似,集中于政治认同或政治社会化、精神需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研究标准不统一,这就难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2014年王琳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个体价值体现在坚定政治信念、增强学习动力、培养高尚品德、规范个人行为等方面”。2017年颜梦圆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主要表现有引导政治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个体人格的价值、调控品德行为的价值 。这两篇论文对个体价值内容的论述侧重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不足之处是几种内容的界定不在一个层面。

这一时期,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柳媛媛在其硕士论文中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其中对内容要素优化的目标、原则和外延因素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于我们构建较为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研究不少,但缺乏创新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实际上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界定的范围没有跳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界定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为笔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有人专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还有人就不同类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展开研究,如对“90后”和南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研究等,可以说个体价值实现理论相比其他内容而言是个体价值理论中发展较为深入的一部分。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措施的代表性观点评析如下。

2012年青岛大学的李晓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就是主体信息筛选和吸收,然后内化为认知和能力,最后外化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进步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的互利过程。该论文从个体价值实现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这虽有新意,但没有指出价值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目的是将大学生个体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李婷婷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阐述了她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价值由‘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化过程,其实现需要经过内化、外化、反馈3个阶段。”并提出个体价值实现的途径,“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参与社会实践和优化环境”。该文提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价值由‘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化过程”,其观点有新意,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化、外化、反馈3个阶段移植到“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化过程,就有些牵强附会。

2013年河北师范大学的陈月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根本上也就是当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时,大学生通过吸收、加工等方式对客体的一些属性、功能等进行利用,凭着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最终使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都得到实现,来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该文的研究凸显了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在价值实现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目的是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5年成都理工大学的闫慧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对策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个体内在要求;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该文对个体价值实现对策的论述较为系统,其中从提高“90后”大学生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大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培养“90后”大学生的个体主体性3个方面阐释了,重视个体价值实现的个体内在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生成的前提,了解重视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特点、需求、思想现状对于个体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杨婷提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包括引导大学生物质需要,促进物质价值的实现、引导大学生精神需要,促进精神价值的实现、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该文展现了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逻辑理路,强调了大学生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根源,重视价值主体在个体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喀什大学的王倩倩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相关理论、现状分析、个体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和实现的路径。该文对个体价值实现的研究已较为系统深入,并在对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在提出的个体价值实现路径方面也较为全面地包含提升南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认同、优化个体价值实现的实践活动渠道,强调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完善主体条件以及建立健全个体价值实现的沟通反馈机制。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研究主体区域性特点虽然显著,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对其他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5年,王丽提出,“引导大学生个体树立科学的需要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实现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途径或措施的研究较多,在理论层面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在实践层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途径或措施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其主要表现为缺乏针对性,或是没有从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或是没有将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功能的发挥有机联系在一起,提出具体的有效措施。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在看到理论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需慎重对待。对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理论的总结梳理,厘清理论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理论发展提供启示,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有利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1.研究内容涉及面广但缺乏深度。第一,对具体理论观点的研究深度不足。比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涵的研究,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套用或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部分研究成果根本不重视概念界定这个逻辑前提,直接就开始论述个体价值的内容、实现等具体问题,以至于一些研究抓不到问题的关键,总是浮于表面;还有一些研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几个概念混为一谈。没有对相关概念辨析清楚,就开始研究问题,这样在论证的过程中就容易与其他概念混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到现在理论界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在研究的逻辑上,应该是内容明确后,个体价值实现的措施才有前提和基础,但当前学者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决定研究的内容。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研究到现在基本是空白,研究难度大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攻克这一理论难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基础理论进行长期而深入研究的人较少。近些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理论界的关注度还是不够。一是研究的人数总体数量不多。通过网上文献检索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人明显偏少,成果也较少,致使对于个体价值中的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到现在尚没有达成共识。二是缺乏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因为缺乏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带动,无法形成合适的研究氛围,个体价值理论就像一个“偏僻”的领域,关注和研究的人较少,更少有人深入持续地进行长期研究,导致个体价值理论领域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理论发展的进度也比较慢。今后,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宽研究广度,并加强对个体价值理论深度的探索。

2.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结构系统要产生功能,首先系统各要素的质量要高,其次各要素之间要合理搭配,保持系统结构的稳定。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我国不同高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地域环境等方面差别还是较大的,不同高校之间的优势和特色也不同,对此,不同高校个体价值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有差别的,有的理论教育是强项,有的实践活动是特色,有的学校教师队伍强大,因此,不同子系统产生的个体价值是有差异的,不能统一要求、“一刀切”。二是各要素搭配不合理。系统各要素之间搭配不合理不仅不会产生“1+1>2”的效果,要素之间还会因为内耗产生不了原本应有的效果。比如,就教育者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搭配而言,高素质的教育者不一定就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两者的功能和需要匹配才行,高素质的教育者遇到水平低的教育对象,其能力可能没有发挥的空间。同样,水平低的教育者无法满足需要层次高的教育对象。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和形式主义的实践活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引起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反感,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没有从系统结构整体性的层面去解决个体价值的实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一个系统,当系统内某个部分出现问题,个体价值的实现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从系统整体层面,全局出发,仅仅着眼于其中的某一个要素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但相当部分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效果时容易忽略结构的整体性,只从某一个要素入手。有的高校一味地从教育者身上入手,强调教育者的学历和职称,给教育者提各种考核要求,而忽略了其他要素质量的提升以及高校良好环境的营造。对此,如果能坚持系统论的观点,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效果可能会多出一条路径。

3.对个体价值运行的关注和研究不够。只有价值系统顺利平稳地运行,个体价值实现的层次才会更高,价值功能才能有效发挥。如果价值系统停滞不前,就说明系统缺乏活力,要素之间沟通不畅,没有形成合力。对此,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注和评估,也要从系统整体运行层面来考量。当前,一是对系统是否良性运行关注不够。系统良性运行,说明系统是健康的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部门各司其职,作为教育对象的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是有获得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提升。但在部分高校可能会出现过程缺失现象,诸如教育者不负责任,对于工作敷衍了事;理论教育的内容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时消极应付;实践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大学生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教育的对象,这样的系统虽然也在运行,但是一种非正常或非理想状态的运行,在消耗各种资源的同时,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教育效果。二是对系统内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注不够。作为系统运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其结构要素的搭配组合对系统是否能够较高质量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系统各要素都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各要素的变化发展速度和质量肯定不是同步的,面对要素之间效能的差别,只有及时地关注并进行合理的调整、组合,才能维持价值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任何系统都不是封闭、孤立的,系统想要稳定运行,还必须处理好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保持一定的平衡。当前,因为缺乏对上述问题的关注,以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运行的内在机制、社会大环境中的因素对个体价值运行的影响、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进个体价值运行以及如何抑制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个体价值运行的阻碍等问题都研究不够,总之,个体价值理论没有向纵深发展。

4.对提高个体价值层次的重视和研究投入不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仅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和᠀尖创新人才为之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人才政策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目的就是通过价值客体功能的发挥形成更高层次的个体价值,个体价值质量越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就越高,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尤其是高精尖领域担负起时代新人的责任。但当前,部分大学生个体的需要层次并不高,没有较高的人生追求,缺乏实现高层次目标的动力和意志,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的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防止学生出现问题的精力大于对有潜力学生的培养引导上的精力。如何通过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增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增加高层次个体价值实现的数量应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如何培养人才尤其是将部分中等层次人才提升到高层次,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培养人才。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落脚点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因此,要研究如何才能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和配置要合理。教师队伍是价值客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策划者,其素质、配置和结构对于是否能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个体的需要非常重要,如果大量教育者都被安排进行事务性的工作,仅关注部分学生,没有足够数量的教育者关注较高层次的个体或是有潜力成为高层次的个体,那就不利于更多具备高素质个体的产生,高层次个体的数量就无法满足当前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提高个体价值层次的重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MFtruppQhs3SKvhrOOv9vzrqph0C8U7GDx9TEHEojt6tZ9g8KxNrYRQf0wWprq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