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也是如此,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本部分专门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萌芽与形成,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段时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演变状况。萌芽与形成阶段的时间为什么这样长,原因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得晚,直到2004年,才有学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一概念为选题进行研究,而且产生的研究成果少。
萌芽阶段的时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4年8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发为截止时间。根据检索到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发表的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260篇;学位论文15篇,其中以“大学生个体”为关键词的论文15篇左右,萌芽阶段的理论观点就蕴含在这些论文之中。所谓萌芽是指草木初生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萌芽阶段,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萌发过程中的区间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萌芽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最初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都没有,在有了概念之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论述是不太准确和缺乏理论深度的。尽管如此,萌芽阶段开启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理论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198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进行了专门论述。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及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仅没有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一个概念,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都没有提出。最早出现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有关的概念是青年、青年大学生等概念。根据检索到的资料,《湖北日报》在1979年4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文章探讨了少数青年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提出应该如何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了青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青年进行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教育、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
曾德聪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中探讨了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针对这些特点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上两篇文章虽说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个概念,但文中探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满足青年成才的需要等就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日益增多,这些研究成果都涉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比如,舒文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来说,我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存在于大学生中的种种问题,仍然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文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人才”就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概念揭示的内容相关。1986年,为贯彻和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保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谈,文中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的研究,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塑造人的美好灵魂,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合格的人才。”
文中还认为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以上内容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两个概念,但其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存在问题的关注等,都已关联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目标、对价值主体思想问题的关注等内容。尽管这时尚未出现明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但已涉及该概念的相关内容,这些论述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作为一个价值结构系统,这个系统必然有其构成要素,在各要素的协调配合之下,这个系统才能稳定运行,有效地发挥出它的功能。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必须研究它的构成要素。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概念一样,它的构成要素也有萌芽时期。下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萌芽时期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分析。
罗标、王中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初探》一文中强调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政工部门、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和咨询部门,它们都应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系统工程
。本书虽不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视角进行研究,但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作,从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该文阐述的观点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第二章已经专门阐述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系统包括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理论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5个构成要素。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系统要健康协调发展,不仅要保持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规律性,系统各构成要素质量高,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效能,且各构成要素之间能够协调搭配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产生最大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系统亦是如此,想要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让系统产生强大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就要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历程。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目标这一要素的萌芽,林克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有所涉及,该文认为青年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或者说,成为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
。该文中讲的青年学生培养目标就与个体价值目标密切相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萌芽的内容之一。金日铉、于绍刚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一文中,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大学生个体作为价值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价值主体大学生的特点,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文谈到少数青年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倾向时指出,“有的青年至今缺乏为四化献身的远大理想,精神不振,不求进取”
等,文中讲得有的青年缺乏远大理想就属于价值主体需要存在问题,而价值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构成要素。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需要是个体价值产生的前提,在这期间还有作者专门撰文研究大学生个体的需要。1990年,陈晓阳以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学生的调查为依据,对大学生个体需要的结构、差异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结构从主导方面说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但其需要结构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各年级之间在思想上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纪律等个体需要上也存在差异。”
论文作者所作的调研及提出的观点,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构成要素萌芽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人民日报》1979年12月24日发表《培养青年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全军青年工作会强调加强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一文,其研究的价值目标、价值主体、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等都属于价值构成要素。曾德聪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初探》一文研究的内容涉及实践活动要素的萌芽问题。该文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方式,要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必须着重通过教学,通过整个学习生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团生活和课余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萌芽阶段,研究价值构成要素的成果还有,丁沅在《青少年思想教育科学化探讨》一文中认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政治课、团队、班会等活动;要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认为“各科教学包含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有待我们去发掘”
。黄少琴在《关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来实现
。以上两篇论文所论述的实践活动、文化教育、理论教育都属于个体价值构成要素要探讨的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萌芽阶段,关于个体价值理论内容的萌芽问题,也有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曾德聪还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重要问题,作者论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就是个体价值内容最初萌芽的内容。蒋南翔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谈到了个体价值内容最初萌芽的内容。他强调应从4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加强和改进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文中提到的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所包含的内容。丁沅认为应“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其中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透过纷繁缭乱的社会现象,逐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些论述就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萌芽阶段的研究内容。罗标、王中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初探》一文中在新格局的内容结构部分谈到了学科化和系列化,他从另一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探讨,指出应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不仅可以消除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人为的界限,淡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作用也非常必要,作者提出的这些理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萌芽阶段的理论成果。黄少琴在《关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论述的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两个构成要素: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作者在论文中谈道:文化教育是基础、理论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理论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实践教育是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课堂,也是育人的主课堂。青年教育离开实践,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都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构成要素。他们阐述的观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一概念,也没有对个体价值的含义及相关内容进行论述,但这些理论成果却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萌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形成阶段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发布至党的十八大召开。根据检索到的资料,在这个阶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为关键词检索发表的学术论文27篇;学位论文6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探讨是个体价值理论形成阶段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萌芽后,在学者的艰苦探索下,该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步构建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框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变化的概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的演变、个体价值结构系统构成要素的变化、个体价值内容、个体价值实现措施等。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体系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
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幼芽也不断生长。根据查阅到的资料显示,2004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常素梅最早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并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文中还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和实现的举措。2004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形成的强大助推器。自2004年以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论文也逐步多了起来。2007年林秋英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及其实现,文中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内容、个体价值现状、缺失的原因分析以及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策略等。文章力图从和谐社会这一背景和视野之下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并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8年李海霞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途径
。2009年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大学生个体价值和谐统一与实现的视角进行了探讨,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语境的理论抽象中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进行剖析,并且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个体价值及其实现作为对象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在学者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形成。
这期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研究的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涵逐步丰富,对定义的表述逐步简洁和准确,体现了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意义,虽仍有些不完善,但内涵的界定初步形成。
根据目前检索到的资料,最早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下定义的是苏州大学的常素梅,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存在和发展需要之间的接近、适合或一致,如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化过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其创新之处在于文章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提出要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之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该定义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对价值客体的界定不准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两个概念的范围和层级不同,不能混用;“存在和发展需要”范围太广,存在需要不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单独和直接来满足的;“内在价值”表述不准确,个体价值生成于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内在的;概念表述的文字不够简明抽象;等等。常素梅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一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初步形成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2006年,王忠桥、张国启在文章中提到,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通过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的实践——认识活动实现的,能满足个体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
。首先,该定义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他们成才。其次,强调了对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2010年,山东大学刘贤峰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满足”。该定义文字表述简明扼要,较为准确地界定了概念的内涵。李桂鑫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体系。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心理需要之间的接轨点。”
该定义抓住了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这个价值含义的实质,其贡献同样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该定义也存在问题:一是定义的表述不明晰。价值主体是大学生个体,作者的表述是对的,价值客体的表述则不准确。此外,价值是讲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体系则是指价值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若干要素构成,二者的内涵完全不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含义的界定落脚到价值体系就不准确。二是“心理需要”表述不太准确,心理需要只是大学生成才需要中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是大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根据检索到的资料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研究成果。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成果中对于价值主客体这两个核心要素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就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构成要素理论的变化提供了依据。现将与研究相关的代表性观点梳理如下:
1.在研究中强调从价值主客体的视角增强价值实现效果。李海霞在论文中在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就强调了价值主体、客体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了主体利益的差异对主体价值生成与影响的程度,鉴于此对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中最后一部分依据这些研究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途径。李莫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中就着重强调了价值主客体方面的原因。比如,“当代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在过多的呵护下成长,造成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缺失,以至于大学生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认为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将人的发展看成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而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可见,研究者们在对个体价值的研究中已经非常重视价值主体、客体这两个关键因素,只有找出了这两者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提高要素的效能,才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
2.侧重对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在这期间有学者专门撰文对大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包括对大学生个体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分析、对大学生个体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等。只有对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更加地了解,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将代表性的观点梳理如下:
2006年,王前新对大学生个体智力、性别、成就动机等差异进行了研究。
2010年,李小庆在《论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分类培养》中提出个体素质培养要注意实践延续性;要调动各方力量,全体动员;个体素质分类培养要讲方法、重原则。
这些研究一方面表明学界对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非常关注,已经发现大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大学生个体上面,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体智力、性别、成就动机的差异现状的分析,还是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理想实现方面存在问题的探讨,都表明理论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对大学生个体的研究才是推动大学生这个群体发展的基础,毕竟因为地区差异、年龄差异、教育背景等的差异,不同类型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对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会好。而只有个体价值实现了才有利于大学生群体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合格、可靠的建设人才。对此,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尤其是对我们研究价值主体,帮助引导价值主体摆脱过时的、错误的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探析,研究者们也从多个角度展开,有从培养素质的角度论述的;有基于所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精神生活等大幅震荡、变革、转型的阶段来探讨的;有从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探讨的;等等。
2004年常素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里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引导思想和行为;满足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赋予人文关怀,塑造健全人格。”常素梅是从培养素质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其理论观点的创新处在于:一是应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其价值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了建构精神家园。大学阶段是构建精神家园条件最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三是突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个体完成学业、提升科研能力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高质量的业绩不可或缺的素质。常素梅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学术眼光的。四是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目标。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个体最根本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核心就是培养其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对上述内容的论述,不仅构建起了具有个人学术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框架,而且对于学术界研究该选题提供了参考,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内容的4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可能还需要推敲。
李纯斌认为:“一是以社会性为依托。二是个体精神需求以及精神平台建构的主体价值。三是客观要求下的自由个性完善、全面发展的呈现。”
李纯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论述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具有社会性。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形成,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条件,它的内容必然具有社会性。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质是满足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需要。李纯斌认为个体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之一,这就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质表述清楚了。三是强调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最终必须体现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认为全面发展是个体价值的主要内容,这就抓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关键点。该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将社会性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值得推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形成是以大学生个体的需要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失去了发挥的对象。二是“个体精神需求以及精神平台建构的主体价值”表述不太清晰。
李莫2010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策略时讲到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中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一是凸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个体成才的重要性。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个体“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个体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洞察现实、明辨是非的钥匙。在正确“三观”的指引下,大学生个体才能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放飞个人的青春梦想。二是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个体正确需要观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大学生个体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个体,可能会存在人格缺陷,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对于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文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忽略了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引导大学生个体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是重要内容,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旁观者,更不是破坏者。二是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思想道德领域面临重要挑战,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如何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成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忽视了大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个体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践行者和见证者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有学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骆郁廷、黎海燕认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可将其内容分为基本内容、时代内容和具体内容三个层次;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各层次内容分别表现为知识传授型、品格塑造型和能力培养型三种类型”。
其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也从最初的单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途径,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全方位研究,包括实现的内涵、实现的条件、实现的障碍、实现的过程、实现的规律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措施,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根据目前检索到的资料,首次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是苏州大学的常素梅,2004年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分为3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阶段,然后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外部环境3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对策,这3个方面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不容忽视的环节。但该论文也存在不足:一是提出的措施不具体。论文所提的措施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不具体。价值实现的措施必须具体,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客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价值客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论文中所讲的“推动价值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改为“推动价值客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李莫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以人为本,体现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展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力量。”以上观点的理论价值表现为:一是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二是突出了价值主体大学生个体的作用,三是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当然,大学生个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价值实现措施的提出如果能考虑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当前的思想现状,就更有针对性了。如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必须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对作为大学生个体这一对象而不是其他类型个体对象发展的影响最大,对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要重点优化,突出优化的重点,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
李纯斌2009年在论文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途径进行阐释,“把对价值主体——大学生的发展放在战略高度看待,突显真正的人本终极关怀……”
,文中对个体价值实现途径的阐述并没有抓住途径这个关键词。途径是指路径,即达到目的道路,论文却讲的是个体价值实现的措施,将途径和措施混淆了。尽管论文没有抓住途径这个关键词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但论述的内容对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对策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