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王宁
每到岁末年初,各种督察、检查相继展开。但在一些地方的单位,样样都要看记录、查文件、找“留痕”,一旦发现所谓“痕迹断档”或“留痕缺项”,就可能通报甚至问责,让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种考核办法会导致一种工作倾向,那就是凡事要“留痕”。
有的干部下乡,和群众没聊上几句,就忙着拍照合影;有的地方工作还没开展多少,记录本上却有大段铺陈;有的单位经常忙于各种汇报材料,一年光打印费就高达数万元。
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跑偏,“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显然背离了初衷。
“痕迹主义”表现在基层,根子却是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上级下基层检查工作,只在会议室翻翻记录本、看看统计数据就打出分数、评出好坏,下级只好投其所好、投机取巧,甚至不惜造假。
在 1 月 8 日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突出要求。不对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提出硬性要求。不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发简报、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不就是最美的“留痕”吗?
我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2020 年 1 月 10 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