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谢延信:演绎“非亲也是俺爹娘”动人故事

◆李元浩

2006 年 6 月 4 日《工人日报》社会周刊头版头条刊登通讯《谢延信:演绎“非亲也是俺爹娘”动人故事》,这是国家级媒体首次报道谢延信事迹。这篇通讯引起了中央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有这样一位煤矿工人,结婚一年妻子就因病去世。在此后的 32年里,他担起了伺候瘫痪的岳父、丧失劳动力的岳母、呆傻妻弟的重担,以自己的质朴、善良和美德支撑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家,演绎了一曲“非亲也是俺爹娘”的动人故事。他就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矿工,今年 54 岁的谢延信。5 月 30 日,记者专程来到焦作,在谢延信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中探寻他爱心的轨迹,细听他的领导、工友、邻居及 83 岁老母对谢延信那一幕幕感人的追述。

“这么多年了,你不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谢延信的岳母对记者说。

1973 年 4 月,21 岁的谢延信和同乡姑娘谢兰娥结婚了。1 年后,他们有了孩子。然而,在女儿清脆的啼哭声中,妻子却因为产后风而永远离去。

妻子不在了,摆在谢延信面前的,不但有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还有妻子的家人:身患多种疾病的岳父、体弱的岳母、先天呆傻的妻弟。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谢延信的身上。

“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您的亲儿子,非亲你们也是俺爹娘。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之后俺送终!”面对痛失爱女的岳母岳父,深知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谢延信跪在二老面前,说出了让老人都没想到的话。

为了全力照顾亡妻家人,谢延信把女儿送回了老家,默默维护着“家”的一⳿灯光,一缕饭香,一句问候。全家四口,3 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谢延信却硬是让“陌生”的亲人在他的帮扶下,享受着家的温暖。

1979 年,在煤矿上班的岳父突然中风,失去了站立能力,生活无法自理。3 位家人,一病一瘫一傻,谢延信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

没有了岳父的收入,谢延信独自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打短工、干零工,为了多挣钱,再苦再累的活他都抢着干;为了给老人补身体,谢延信定期给老人做肉吃,而自己却靠自家腌制的小菜凑合了十几年;岳父瘫痪在床,谢延信定期给老人翻身擦背,每天晒太阳。在老人得病的 18 年中,就从来没生过褥疮。岳父喜欢听书,谢延信每天给他读章回小说,还用自己进煤矿挣的第一份工资给老人买了一部收音机,他自己的一件衬衣却穿了 10 年。他家的邻居吕国臣说:“像谢延信这样的好女婿天下难找。”

妻子去世后,曾有很多人给谢延信介绍对象。对方一听谢延信的家境,都不愿往“火坑”里跳。谢延信却“不合时宜”地公开了一个条件:结婚后,决不丢下这些亲人。

幸福的谢延信一家

善良和真情是最能打动人的。1984 年,农家女谢粉香走进了谢延信的生活,没有过多的表白,一句“有难我们同担,有苦我们同吃”让谢延信感动不已。从此,谢延信在焦作上班伺候岳父母,谢粉香则在老家担起了抚养女儿、种地的担子。

1996 年,69 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老人弥留之际,谢延信对他说:“爹,您放心,只要有俺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俺娘和弟弟饿着。”带着两行热泪,老人安详离去。

走进谢延信的家,屋里只点了一⳿10 瓦的节能灯。一台 320 元的二手小彩电是全家最值钱的东西,那是他专门给岳母买的。提起自己的女婿,如今 83 岁的岳母冯季花老泪纵横:“有这个女婿,真是俺们前世修来的福。老头瘫了十几年,直到走也没遭过罪,就是亲儿子也难做到啊!”

长年的辛劳终于让谢延信的身体撑不住了。2003 年,谢延信患脑出血倒下了,落下了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的毛病。谢粉香从老家赶来,开始照顾两位老人和弟弟。她说:“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儿女伺候老人天经地义。延信是好人,跟他在一起,不亏!”

■短评

他是一面镜子

谢延信的生活是清贫的,清贫到全家最值钱的东西只是一台 320元的小彩电。

然而,谢延信又是最富有的,他的富有是积储了丰厚的孝道。

谢延信可能说不出今日孝道之内涵,但他在 32 年的坚守中,却把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型孝道的最好注解,也是对知荣明耻的最好诠释。

谢延信贫穷,但他没抛弃责任。对照那些亲情淡漠,只顾自己享乐、潇洒,不管老人是否需要赡养,只顾自己小家建设,不管老人精神是否需要慰藉的人来说,谢延信的内在美就是一面镜子。

《工人日报》2006 年 6 月 4 日 a3xSO+F4neeQxBmxHRSnna8f/92HNB0OHnQWkhjnuGshxtUGn4x0DY7y3yL3AH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