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贡献”的首要内涵——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倚仗阐释;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出场阐释,其中包括时代意蕴、规范现实的运行机理阐释等。
“中国贡献”的主体内涵——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共赢之路、政治自主之路、文化互融之路、社会安全之路、生态共建之路阐释。
“中国贡献”的必然归宿或结论——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为引领促进中国话语体系“走出去”的若干重大问题阐释。
“中国贡献”对理论创新场域的新开拓——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运动阐释。
1.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方法,是课题研究所运用的首要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在第二章的第三节第一目中作出重点阐释。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方法因应“两个大局”的历史性交汇、相互激荡而必然上升为宏大理论与实践叙事的主要申说方式。运用该方法对五大新发展理念逐一进行“富含”包容性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审视,阐述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依据和出场逻辑,从整体联系上凸显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这种阐释路向和表达方式凸显全面、系统、辩证、综合的辩证逻辑致思路向,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和学说
等号召的必然要求。
2.“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方法
“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属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对这一方法的详细阐释见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本课题综合运用了作为认识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方法和作为人们趋向于理想的实现的“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方法论,并落脚于对课题核心理念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的运行机理的阐释上。其间,突出强调了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所凸显的强烈实践意识及趋向于现实实践的内驱力
。课题核心理念的生成,源于长期以来中国和国际社会“包容性的”和“绿色化的”发展取向,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滋养,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国际版本”和五大新发展理念这一“国内版本”,那么,这一发展理念必然能够在“还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中,发挥其重要的导引和规范作用。
3.“经济问题哲学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方法
这一方法的思维逻辑凸显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严谨性与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研究中,经济学与哲学不是什么“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相互杂糅、相得益彰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人们开拓了一条经济学与哲学彼此支撑、理解和互动的学术研究及社会实践之路。换言之,哲学的“问题”本性,内在地要求从经济问题中寻求解决路径,并且只有把经济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时,才能揭示其本质并找到根本解决之道。结项成果遵照经典作家经济哲学的运思理路,对“中国贡献”的三大部分即“生成、出场”这一“首要内涵”、全要素建设路向这一“主体内涵”、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和“政治解决”。“哲学分析”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论上,“政治解决”主要体现在既要以历史主动性看待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把话语权之争上升到国家上层建筑的自我意识层面,同时要避免话语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之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若把“包容性绿色发展”视为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理念,那实在是大谬也。从词源和词根上说,无论是“包容”还是“绿色”,其初始含义都与经济领域或生态领域相去甚远
,毋宁说反而是人们在讨论经济问题或生态问题时,借用了其他太多领域所先行使用的“包容”和“绿色”用语罢了。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所要求的人们在阐述思想或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进过程中所普遍遵循的逻辑方法。它是考察和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方法,也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忠实地继承和遵循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资本论》的主要方法”。
1.重点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和出场;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共赢、政治自主、文化互融、社会安全、生态共建之路。
2.难点
“包容性绿色发展”作为标识性概念对美西方标识性对抗话语的超越性阐释;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为引领促进中国话语“走出去”的可行性、优越性阐释;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运动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