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要求以卓有成效地“讲清楚中国”的工作,“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贡献》便是本书作者在提炼标识性概念以讲清楚中国、展现中国美好形象方面所做的工作。

从总体上看,王新建教授的这部著作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努力。

一是倚仗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标识性概念,并赋予其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场域的时代话语使命。

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团结奋斗,赢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诠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进步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贡献,本书作者选择了富含“包容性”“绿色化”的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用凸显“包容性”“绿色化”的中国实践来升华中国理论,打造出在“讲清楚中国”方面具有重要标识性、标志性意义且具有无可争议的发明权、话语权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本书最主要的一个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认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国内版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版本”,其生成和出场记录了中国谋求“包容性”“绿色化”的发展实践,忠实地记录了自身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和追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足迹,成就了其时空双维取向、多层辩证一体的时代价值意涵:其一,概念内涵上的辩证一体和外延上的全要素观照;其二,“五位一体”全要素、综合性、多主体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向;其三,担当超越西方标识性对抗话语和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时代话语使命;其四,其“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标志性成果地位,以及规范现实的强大实践性品格所必然推动的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运动。笔者认为,从概念鲜明而丰富的时代价值意涵来看,“包容性绿色发展”在以标识性概念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继而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资格,并将在其促进国际传播效能的“全面提升” 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场域的新开拓。

二是“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在包容性绿色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中展开对课题主题的研究,体现出守正创新意识。

其一,两者的内在关联,体现于把“人必群”和“人能群”作为两者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本质的比较,指出人“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强调“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把人理解为“类存在物”,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为定语的“生产关系” 的内在规定性一道,即与“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得不结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关系一道,被本书概括为“人必群”思想。而本书所说的“人能群”思想,则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本《荀子》中的一段描画,即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本书在立论上,把“人必群”和“人能群”作为人的“类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从而赋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大业坚实的人类“天性”基因的强力支撑和对象化为外部存在的现实可能性。既然“人能群”且“人必群”,那么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为指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具有了整个人类作为“类存在”的“天性”基础,而同样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旨归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也便具有了坚实的人类“类存在”的“天性”基因的强力支撑。显然,“人必群”和“人能群”两种思想的合璧,预设了鲜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趋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旨,又为阐释各国人民在历史十字路口对决定其前途命运的“下一步”提供了言简意赅的理论支撑。

其二,两者的内在关联,体现于在凸显问题意识中展现两者的时代意蕴和重大意义。本书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视角,回望和审视国际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历程,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谋求“包容性”“绿色化”时空双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继而把包容性绿色发展提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绝对命令”、世界整体发展的最大“政治”、地球村落的“集体聚焦”的高度。由此,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事业,就必然成为针对“后西方”时代的各国人民何去何从的“命运性选择”。作者借重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话,这一命运性选择,将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为“两个和解”而开辟道路 ,而且是一条现在进行时的道路。这种定位和表述,明确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的重要性指认,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扩展并引领了人们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大业的宽广视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数次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和文件能够看出,上述定位是恰切的。

其三,这种内在关联,还体现于两者均“胸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要素观照视域和“天下”眼界。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以得自中国理论和实践之道还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大业,必然要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五个坚持”总路径为实践取向和“四梁八柱”。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宏大实践叙事给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重要启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借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庸》关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重申了以对话协商促持久和平、以共建共享促普遍安全、以合作共赢促共同繁荣、以交流互鉴促开放包容、以绿色低碳促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案 。党的二十大新党章也指出,要在国际事务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鉴于此,从经济共赢、政治自主、文化互融、社会安全和生态共建五大方面阐释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要素、综合性、多主体建设之路,是本书在述说方略上的不二选择,彰显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上的系统观念思维、人民至上情怀和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这也为“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作出了一种研究范式示范。

三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要素路径阐释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要素领域分别对美国悖逆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做派作出起底揭露,提出政策批判。

在深入阐释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共赢、政治自主、文化互融、社会安全、生态共建五大方面逻辑内涵和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本书作者相应地分别作出了针对美西方少数国家悖逆上述五大方面逻辑内涵和建设路径等作派的政策批判,剖析有理有据,揭露全面深刻,提醒人们要警惕美西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危害性,并在鲜明的对比之中,让读者全面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在包容性绿色发展上的巨大贡献,真切地认识到包容性绿色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阐释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著作,本书以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贡献为主题,在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彰显百年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命运共同体美好世界的天下胸怀方面作出了应有的学术记录,其间不乏开拓性阐发。但是也应该看到,当下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横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时有发生,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中还充斥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污名化和误读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美西方对抗性话语切实有效地做好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为引领促进中国话语“走出去”等国际传播工作。而当下亟须做的,就是在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倚仗而生成和出场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构成和传播策略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开拓性研究。笔者期望尽早看到学界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面世。

李炳炎
2023年6月 p3GKr6q7kV8I3iPL7ugTVXdLNHQozNdXUeH6CXYGPJX1L18e3JiUzG0wjdIAIm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