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体现在它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时,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都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过程中也论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并且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后来“两个结合”也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但是怎样结合、结合些什么以往还没有过专门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刻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第一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做好“第一个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因为没有结合好是吃过大亏的。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的4年间,“左”倾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死的教条,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不会结合甚至反对结合,结果给中国革命和战争、给我们党和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活的灵魂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作为背诵和重复的具体结论和词句,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我们要做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是要反对教条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应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第二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以往只讲“第一个结合”,没有讲“第二个结合”,只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具体实际包含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注意的重点单独拿出来讲。在实践中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出现过偏差,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作为糟粕都给破除掉、抛弃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逐渐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凝聚纽带,是我们的精神瑰宝和文化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他在对中华历史、考古工作、文化典籍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重要论述和讲话中,要求对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独特智慧,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讲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的结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10个核心理念,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有一种契合性,要做好“第二个结合”就要在“贯通”“融通”和赋予中国特色方面下功夫,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就是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体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至上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论述了党的理论的人民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理论被人民所喜爱、认同和掌握,就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里要求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和坚持独立自主,但是强调的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需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实践来解决,“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里讲清了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到三个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结合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实践,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等,发展了矛盾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要求“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他还要求我们拓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这7种思维方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胸怀天下就是不能局限于一域一地、一时一事狭隘地看问题,而是要用一种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问题,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下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同时,胸怀天下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它不仅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升华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还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初心使命;另一方面,它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新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0qaEoi2zDUWP03BJyBDMfwO9OrHqnjbzsim3NjqUOseqQ/SEjtDGG55YPZFtOK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