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学术史梳理

关于文化领域的抗战研究,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从抗战文化的视角展开的,而从文化抗战或抗战文化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的比较少。目前所见的有《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唐正芒,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从文化运动、文艺运动的角度阐释文化领域的抗战,也突出了南方局的领导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探讨了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局部地区党领导的抗战文化运动等等。如朱汉国、李小尉的《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刘绍卫的《论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在抗战中的作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和《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精神内涵与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战文化研究》,第1辑)、郭伟伟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等等。此外,还有一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涉及这一领域。如丁毅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3年)、张希贤的《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张志伟的《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王有红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门忠民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曹建林的《苏北根据地抗战文艺研究(1940-1945)》(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年)、秦龙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王璐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徐明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文化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等等。

上述论著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理论、思想、政策、运动进行了系统或深入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历史及成就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有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在14年的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战线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的专著,这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抗日战争的贡献不相适应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历史贡献不相适应的。

自21世纪以来,学术界从抗战文化的视角开展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经检索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藏书,历年来发表的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0余部(含资料集及研究著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关于具体文化领域的研究较多,如《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刘增杰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曲士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抗战文艺史》(蓝海,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涂文学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抗战精神》(金正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抗战中内迁西南的知识分子》、(张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抗战音乐史》(陈志昂,黄河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漫画》(沈建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诗歌》(刘增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电影》(田本相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诗歌史稿》(苏光文,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抗战时期的中国戏剧》(乔玲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抗战时期史学研究》(田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二是关于区域抗战文化的论著较多,主要集中在桂林、延安及解放区、重庆、上海等地。如《桂林抗战文化史》(魏华龄等,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李建平,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桂林抗战文学史》(蔡定国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洪认清,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王培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山东抗战歌曲选》(张桂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山东抗战诗文选》(房福贤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张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重庆抗战文学区域性》(靳明全,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重庆抗战文学论稿》、(靳明全,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苏光文,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抗战时期重庆的科学技术》(程雨辰等,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重庆抗战文学区域性》(靳明全,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重庆抗战文学论稿》(靳明全,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重庆抗战诗歌研究》(吕进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邵迎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齐卫平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三是出版了研究集刊和书系,如《抗战文化研究》(李建平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魏华龄等,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林默涵等,重庆出版社)等。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包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较研究著作广泛,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上述方面。不过,也有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政策等论文,如《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朱汉国、李小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郭伟伟,《党的文献》2003年第9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文化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莫鹤海,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樊丹丹,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高向远,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抗战文化》(刘丽丽,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等等。

以上研究表明,学术界从抗战文化的视域对抗日战争期间文化领域的抗战有较为丰富的成果,在一些具体领域,如抗战音乐、抗战文学、抗战戏剧等,研究比较深入,成果丰富。但从整个文化抗战研究的角度来考察,以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一是大多数研究从抗战文化的角度展开,即使有限的研究如《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唐正芒,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突出了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但仍然是从抗战文化、抗战文艺的角度立论。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抗战文化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它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抗战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鼓舞人民士气和激励民族精神的有力的武器。从文化抗战的视域研究文化领域的抗战,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共产党及广大文化界人士抗战的主动精神和主导地位。

二是对整个文化领域的抗战缺乏整体的考察。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从具体的文化领域如文学、音乐、戏剧,或某一区域如延安、桂林、武汉、大后方、西部等展开,如《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张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袁小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张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对文化战线的整体,包括文化各个领域、全国各个地区的文化抗战缺乏系统、全局性的考察和研究,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抗战思想、抗战方针、抗战部署缺少整体考察,对文化抗战在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提振民族信心、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评价不够深刻。

三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研究不够深入。就专著而言,目前所见有影响的如前文提到的《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也是限于局部地区的考察。在一些关于大后方抗战文化研究的论著中,对国共双方的文化战线的抗战活动采取平分秋色的叙述方法,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抗战的领导作用的研究和肯定;在整体上,缺乏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总体思想方针政策的整体考察和评价;对中国共产党构建和领导的文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提升作用、对文化抗战在整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缺乏深刻的研究。

四是比较注重文化界精英人物的抗战活动,对民间和社会底层的文化抗战活动关注不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是全民族、全面抗战,因而在文化领域的抗战也是全面、全民族的抗战。作为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劳苦大众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活动。在文化抗战中,党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界的抗战活动。在抗日根据地,利用歌咏、秧歌、民间文艺来反映抗战主题的活动非常踊跃,同时也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现代的改造,使之为抗战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统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群众性的演剧活动也很兴盛,文艺战地服务活动获得发展。因此,只有全面地反映文化抗战的各个层面,更多地关注民间文化抗战的活动及其作用,才能使文化抗战史的研究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文化运动,特别是关于抗战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一批有见地、比较深入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题将在充分研究、吸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历史及其成果的研究,以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和历史地位,阐释中国共产党通过文化抗战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贡献,以及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以丰富和深化对抗日战争的研究。 8PzcDtw4//yXRiPuucg3zm4n8q19iwK7iCYuWcGeYVNCUQpw04wfJpCRuoQSrX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