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持久战的战略

持久战和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战术。作为军事战略的持久战理论与概念的提出,无疑可以追溯到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之前,但作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系统战略理论,无疑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创造。 毛泽东最早使用“持久战”一词是在1935年12月23日,毛泽东在《关于战略方针和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战略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持久战,反对‘拼消耗’”。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就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分析国内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形势后明确表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但是,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持久战并不是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而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不过,从这两篇时间比较集中的文章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前后,就开始思考持久战的问题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的估计,最早是与斯诺的谈话。毛泽东对斯诺说:“如果中国单独作战,相对地说,牺牲就会大些,战争的时间也会拖得长些,因为日本是一个充分武装的强国,而且还会有它的盟国。”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最早提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观点的是朱德。朱德在1937年7月15日发表的《实行对日抗战》的文章中指出,“抗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许有着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困难,它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这需要我们动员全国一切人力、智力、财力和物力以赴之” 。1937年8月11日,朱德、周恩来在国民政府军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上的讲话中谈道:“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取攻势,即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华北战区须培养独立持久的作战能力,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敌人侧翼和后方发动民众,展开游击战争。在政治上,要动员全国军民,方能取得最后胜利。”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就开始思考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战略了。

1937年8月22日的洛川会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判断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会议通过的文件《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洛川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比较频繁地使用和论述持久战的战略思想。1937年9月18日,张闻天发表《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一文,指出:“中日两国的战争,将带有持久的性质。”“日本帝国主义从速战速决转变到持久战将是不得已的与被逼的。而中国,则必须用持久战以战胜日本。因为这种持久战对于日本非常不利,而对于中国却是有利的。中日战争愈持久,则日本国内的矛盾愈益尖锐化,日本方面的困难愈益增加。这就是造成了中国战胜日本的有利条件。” 1938年1月7日周恩来在《群众》周刊发表《怎样进行持久战?》一文,总结了全面抗战5个月来的情况,针对当时的“速胜”“妥协”等思想,指出:“只有持久抗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这是抗战五个月中最主要的教训!”“坚定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是获得了,现在的困难是要依据与发展现有的力量和基础,阻止敌人的深入,以渡过这一青黄不接的难关,以准备决定胜负的战斗。” 并从8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坚持持久战。此外,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人也就坚持持久战进行了论述。党的领导人对持久战的共识和论述,对毛泽东构建持久战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想资料。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一重要著作,总结了10个月的抗战经验,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的发展阶段,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等问题,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战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战略方针。持久战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抗日战争之所以是一场持久战,主要是由中日两国的国情决定的。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从日本方面来看,一方面,它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以及政治组织力是非常强大的,其体制具有封建军事专制的色彩,武士道的精神灌输非常深入,“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另一方面,日本也存在弱点。其一,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以战养战”的方法因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对而不能达到。“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其二,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而得不到国际的支持。“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其三,“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落后,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军事力量也很弱小,“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其优势。其一,“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有着巨大的兵源和可回旋的战略空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而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 其二,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积累了反侵略的丰富经验,出现了代表民族解放的进步力量,“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 “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其三,中国抗日战争是进步性、正义性的战争,因而能够得到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因此,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战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中国必胜的民族解放战争。虽然从表面上看,中日双方力量悬殊,敌强我弱,我方占据地利和人心,但“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 但这种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里,“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2.抗日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根据中日力量的此消彼长,毛泽东认为抗日持久战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第一阶段于敌是战略进攻阶段,于我则是战略防御阶段。在日本帝国主义达成战略目标之前,是处于进攻阶段的,但也有可能由于中国的顽强抵抗,日军虽未达成战略目标也不得不停止进攻。战争的进程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在这一阶段,中国虽然遭受较大的损失,但日本也受到迟滞,没有达到快速征服中国的目的,而且,“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为下一阶段的继续抗战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相对比较漫长。敌人需要保守已经占领的地区,建立伪政权,掠夺中国的资源,“围剿”抗日力量。我方则以游击战为主,扰乱敌人的后方。毛泽东预计,如果游击战发挥得好,“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 这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出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将是两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这一阶段是抗日持久战的最后阶段。它的到来,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在前两阶段准备的力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的援助,“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 在战略反攻阶段,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游击战作为辅助手段可以起到战略配合的作用。“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

3.抗日持久战如何取得胜利。 抗日持久战的特点,必然使战争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敌人不能整个地吞并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地占领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也不能迅速地驱逐日本,但是大部分的土地将依然是中国的”, 最终胜利一定是中国的。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呢?首先,毛泽东通过分析国情,指出中国人口众多,具有深厚人力、兵役资源,必须发挥其优势,即动员广大的民众,参与到民族解放战争中,“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依靠群众进行广泛的动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其次,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最后,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形式和战略战术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胜利。 坚持“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发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坚持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的原则,趁敌之隙进行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坚持最广泛地动员民族,坚持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抗日持久战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8PzcDtw4//yXRiPuucg3zm4n8q19iwK7iCYuWcGeYVNCUQpw04wfJpCRuoQSrX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