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抗战的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党的文化工作者为主体,团结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进行文化抗战的联合阵线。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组织文化抗战的主要形式,是确保文化抗战发展和胜利的组织保障。
1937年11月24日,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艾思奇、吴玉章、柯仲平先后为主任。下设社会科学研究会、国防教育研究会、战歌社、海燕社、音乐界救亡协会、文艺突击社、戏剧界抗战联合总会等文化团体,这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实现了文化统一战线。1938年3月15日,《新中华报》明确提出了“确立全国文化界统一战线”的目标和任务,1938年3月27日,在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领导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界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思想的指导下,在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人士开始了伟大的文化抗战。
中国共产党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愿意抗战的文化人士,提出:“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我们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也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但文化人之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这种统一战线,不但不会减弱抗日文化统一战线,而且会加强这个统一战线的内容与力量。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也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而斗争的目的,则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文化统一战线是思想上的统一战线。因此,凡各文化人对于当前某个政治问题或某个文化问题有共同思想上的一致,即可联合起来,除采取适当方法发表他们的共同意见外,不必有其他行动上的要求与限制。在工作方式上生活方式上不必强同,要避免规定许多规则条例去限制他们的文化活动”;“在一个广泛的共同目的下,可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如文化界救亡协会),但在同一部门内(如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哲学内),甚至一个问题上,更容易建立某一部门的统一战线(如文艺界救亡协会或哲学研究会等)”;“统一战线的组织,不应有很严密的集中的组织生活。应保证统一战线组织内的文化工作者有发表、辩论、创作与生活的充分民主与自由,并给他们以足够的单独工作的时间。”“统一战线内部的意见上的某种不一致、意气之争、门户之见,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应经过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各种争论。应该提倡自由辩论与讨论的风气。争论一时不能解决也不要紧,不必过早做结论。对某个文化人的缺点的提出,也要经过适当的方式。”
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感召,文化界的爱国人士,纷纷投入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之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组织和加入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文化各领域进行抗日斗争。在国统区,文化界人士组织的文化抗战团体就遍布国统区各地,涵盖文化各领域。在海外,华侨华人组织救亡团体。据统计,截至1940年,海外华侨组织大型救国团体649个;抗战时期全球共有3900多个各类华侨社团,其中900多个专门从事抗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