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遗留了大量历代的古代建筑、古代典籍、古代文物,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在对学校、图书馆等机构破坏的同时,还对古建筑、古文物、古代图书文献进行了肆意的掠夺和破坏。据不完整的统计,“全国被毁坏或被掠夺的古代文物就达36万多件”,
给中国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1.日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破坏。
古代建筑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建筑(就抗日战争时期而言,当指清代及以前的古建筑)。它包括宫殿、寺庙、道观、祠堂、陵墓、碑塔、城墙、堡垒、炮台、园林、牌坊、亭台、水榭、祭坛、别墅、驿站、码头、烽火台等实用性、观赏性、纪念性、娱乐性的场所及其附属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物,以及风格独特的民居等都属于古建筑的范畴。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建筑遗留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难以估计。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为镇压中国军民的反抗,实行残暴的武力摧毁政策,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损毁严重,其波及范围之广,损毁程度之严重,主观破坏之意图,都是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的。日军对中国古建筑的破坏,主要是3种途径造成的。
轰炸与炮火。 城市是古建筑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军队据守的战略要地,因此日军为了攻占城市,往往使用狂轰滥炸的手段,使宝贵的古建筑毁于一旦。南京是一座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的城市,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日军在进攻南京时,遭到南京军民的英勇抵抗,而对其进行了野蛮的轰炸,造成南京古建筑破坏严重。明朝初年修建的砖石城墙工艺堪称世界第一,有极高的历史与科学研究价值。即使在晚清湘军进攻作为太平天国都城的天京时的,明城墙也损毁有限。但在遭受日军炮火摧残后,中山门城墙、光华门城墙、中华门城墙大部分被毁,30多公里的古城墙只余约20公里,所剩部分大多也伤痕累累,残破不堪。南京南郊南朝陈武帝万安陵前的石麒麟横遭日军炮火攻击,这一公元6世纪的石刻艺术瑰宝被摧毁。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牛首山南南朝建有佛窟寺、唐代又添建宏觉寺塔,“凤”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诗刻外,还有明代所建4龛石刻佛像,多者达75尊,高者近2米。在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将全山砍伐一空,历代建筑付之一炬。夫子庙的棂星门、大成殿与所有配殿、楼阁悉遭破坏;秦淮河一带大片明清民居沦为废墟,北平是古建筑众多的古都,也在日军的轰炸下损失惨重。有1200余年历史的北平云居寺,也因日机轰炸而被夷为平地。天津古建筑在日军的轰炸下也损失惨重,海地区王口镇文昌阁、禅林寺、万寿庵、康熙碑等古建筑被毁。1938年4月,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机轰炸长沙岳麓山一带,致使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的岳麓书院被毁。崇道祠、船山祠、六君子堂、中丞堂、文庙大成殿被炸毁。衡阳雁峰寺的梵宇僧楼,石鼓书院被炸成一片废墟,仅剩50多块石刻碑。日军对寺庙、碑塔、庐墓的破坏,以山西、山东、河南为最烈,可谓无庙不毁。高密的晏子像、菏泽的僧格林沁像、郯城的孝昌碑和郯子墓、沂水的古塔、安阳的玄庙观和南阳的诸葛庐等古物、古迹和建筑,先后被毁。
纵火焚毁。 1937年12月,日军在镇江焦山古寺放火,碧山庵、松寥阁、水晶庵被付之一炬,定慧寺被烧毁古建筑119间。日军盘踞山西期间,方山、襄垣、汾阳3县有279处颇具价值的古代建筑被烧毁。山西沁县被日军毁坏的古代寺庙庵观,就有北魏时期的乔村永泰寺、开村普兴寺,唐代的南景圆通寺、仁胜广济寺,宋代的乌苏大明寺,元代的端村永庆寺,明代的烟立福兴寺、北漳石佛寺等36处。
以北京为例,被日军于1938年9月至1940年秋数度轰炸的建于隋朝的房山云居寺,1940年秋又遭日军放火,烧毁禅房、殿宇300多间。为建下庄岗楼,日军还拆毁了南压经塔。云居寺遗址仅剩下2只石狮子、残破的山门石券和一座北压经塔。建于元代的永寿禅寺,1938年2月18日被日军烧毁,仅剩千佛殿和钟鼓楼。此外,门头沟的惠济寺、仰山栖隐寺,大兴区的西庵庙、娘娘庙、玉皇庙3座明代庙宇,平谷区的兴善寺、云岩寺、大兴隆寺、白云寺、轩辕庙,延庆县的应梦寺、朝阳寺等古寺庙建筑,也被日军烧毁。
抗战期间,蓟县的天成寺、万松寺、天香寺、双峰寺、普济寺、香水寺、静安寺、报国寺、中盘寺、定慧寺、招提寺、法藏寺、净土庵、瑞云庵、甘露庵等数十座庙宇被日军焚毁。
江苏境内遭日军损毁的宗教古建筑有数百座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宿迁的玄朝律寺、扬州的静慧寺、江都的西明寺、水陆寺,淮安的净名寺,建湖的净慧寺,盐城的永宁禅寺,连云港的法起寺、花果山的三元宫,镇江的定慧寺、招隐寺、圌山楞俨禅寺,茅山道院,丹阳的昌国寺,宜兴的磬山崇恩寺,锡县的泰伯庙,常熟的崇教兴福寺,昆山的华藏寺,苏州观前街的玄妙观。
内蒙古召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是鄂尔多斯草原蒙古族人民宗教与文化中心。该庙气势恢宏,整个建筑汲取汉、藏各族寺庙之精华,占地约50亩,庙亭259间,院墙外建有9座大庙,内供奉伊克昭盟七族祖先等13座塔坟,各塔坟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全部采用银质建造,并镀金裱。此外,庙中还存有吉农汉使用过的银质镀金的马鞍和弓箭。1941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军铁蹄踏进王爱召,疯狂搜索各种文物,经日军3天洗劫,嵌有宝石的释迦牟尼银质佛像,珍贵的经卷,银质镀金的马鞍、弓箭,以及各式壁挂、地毯等被抢劫一空。为了掩盖其抢劫王爱召的罪行,日军在洗劫之后,在召庙各建筑物上浇洒汽油,堆遍干柴,进行焚烧。这座我国内蒙古民族文化、宗教中心,中华瑰宝遂成一片废墟。
征用造成古建筑拆毁或破坏。
日军为了驻军或其他军事用途,往往征用现有的古建筑。为了适合军用,肆意拆毁和改建,对古建筑造成破坏。据统计,抗战时期日军共损毁长城45公里,敌楼197座,瓮城2座。1940年,日军为修建兵营,拆毁湖北荆沙地区20余处名胜古迹。为修建飞机场,拆毁了具有1500余年历史的荆州承天寺。其中最典型的是日军团河行宫的行为。团河位于北京南郊大兴县,团河行宫是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名苑“南海子”里修建的4座行宫最豪华的一座,它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在历代帝王行宫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行宫周围约4华里,四周筑有土山。宫中分东西两湖,中间有桥梁相连,宫门三楹,内有前殿、后殿和配殿,宫中别宇、亭台众多。在宫堂之间,共有游廊124间,处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1937年7月,团河行宫饱受日军战火摧残后一直被占用。1942年,日军为修筑南苑飞机场将团河行宫完全拆毁,这座充分展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精华的一代名苑从此永久消失。
南京汉中门内蛇山的古灵应观、诸葛武侯寺也被日军拆毁:
窃古灵应观自唐宋建修以来,历有千余年历史。皆赖历代住持经营有司,保护香火未尝中断,士庶官宦咸称显应威灵,道德重深,由是香火日胜,祈祷渐繁。有志书碑文可考,战前全部为市地政局土地权利登记,本观确为京都善名之古迹文化之区也。讵料于民国二十六年日寇陷京,德圆随政府西迁,而敌寇顽横无法无天,惨无人道,随便杀人,至今人民及先师均在难民区不能归家。敌人丧心病狂,竟于次年之春夏间将本观观宇大殿房屋全部拆毁,以能用之件改建鸽房,驻扎鸽子通讯大队;不能用之件任令人民自由拆毁,以便就基建筑。观中所有古迹、神像、神器及法物、道藏经典、乐器等尽行毁灭,损失之价不可计数,千余年之香火随兹中断、道为之残,是令人痛心。
总之,日军通过各种方法毁灭和破坏的中国古建筑不可胜数,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2.日寇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和损毁。
早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就制定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有组织地系统掠夺中国文物,掠夺中国文物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华战争开始后,设立了众多的官方或民间机构专门实施对华文物的劫掠,如满铁调查部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东方文化研究所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
、(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
、“文物搜集员”(配备在日军师团一级)等,在日本侵略中国的14年间,日军对中国文物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损毁,能搬运回国的就运回国,不能运回国的则随意丢弃或干脆付之一炬。中国的文物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劫夺博物馆藏公共文物。
博物馆是保存文物的场所,大量的文物集中于博物馆,供民众参观和文物工作者研究。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博物馆37家。但到1944年全国仅存博物馆18家,较战前减少一半以上,其中的文物则可想而知,损失巨大。其他如附设于学校或图书馆中的博物馆则有3/4被毁。
其中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损毁最大。在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组织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故宫大部分文物计13427箱又64包经平汉、陇海、津浦、京沪铁路运往上海,最后转到南京。北平故宫博物院还存留不少,转移的一部分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继续西迁外,还有2953箱来不及转移而暂存南京,这两部分都遭到日军的劫掠和破坏。1942年8月至1944年2月,日军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内搜刮金缸金屑和铁器等,劫得220余吨,故宫内铜缸66口、铜炮1尊、铜灯亭97件亦遭日军抢夺。
存于南京的故宫文物,也遭到日军的劫掠。1938年6月,日军当局打开存放于南京的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575箱,清点所得8096件。1939年,又对存放于南京的2272箱故宫文物进行“清理”。其中包括玉牒、红档、实录541箱、普通档案1271箱、图书类475箱、地图类15箱,其他25箱。其中重要者有清实录、圣训、玉牒300件,御笔、书画34件,玉、象牙、珊瑚、砚墨、陶瓷器、铜器317件,玉座、御案、御玺等11件,以及颐和园部分文物99件,计761件,其他如档案、器具、兵器、图书、绸缎、首饰等不计其数。其中字画如“兰亭入柱帖”“唐太宗御笔”“宋徽宗御笔牡丹”“宋徽宗御笔荔枝山雀图真迹”“马远江山万里图”“苏东坡墨迹”“(宋)刘松年群仙图”“米芾尺牍”“御临争座帖(颜真卿)”等等珍贵文物,而没有被登记的则难以估算。
除故宫博物院之外,其他各地博物馆损失也很大。如北平研究院收藏的陕西宝鸡斗鸡台文物300多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存于北平的宋清瓷器、绣花屏风等88件、南齐石刻佛1尊、山西赵城佛寺壁画4块、乾隆五彩瓷笾豆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星镜、蟠螭镜、菱花镜、宋镜、青铜剑、青铜戈等50余件先后被日本占领军劫夺。
无锡县立博物馆所藏金石、雕刻、书画等2000余件文物被日本占领者抢劫一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所存的清季江南各公署档案6484宗与未及整理的60余大篓,或作废纸处理,或干脆付之一炬。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南京市抗战期间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统计,南京地区战时文物损失查明有据者至少有古字画28000余件、古玩7300余件,尚不包括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所的古物、陶片等和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954箱文物,上述文物大多遭日本侵略者抢夺而造成了损失。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所藏的古玉器金石,50余种。包括星云镜5面、蟠螭镜3面、菱花镜3面、宋镜4面、玉质素璧1具、玉璜玉珩10个、铜质汉印3方、铜质唐印5方、石质虎符1个。铜器部分有夔凤纹尊1个、夔龙纹角尊1个、青铜剑1把、青铜戈4具、青铜带钩2具。另有该校存于南京阴阳营二十三号的出土文物和古器物,共有殷墟龟甲兽骨183片,原为刘鹗所藏,弥足珍贵。敦煌千佛洞唐人写《四分戒经》1卷。壁画天女像1幅、大理石插屏、其他贝器、康熙乾隆年间的瓷器、山水画等,也都被日军没收。
据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制的《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统计,战时中国被劫被毁之公私文物包括书籍、字画、碑帖、古物、古迹、艺术品、仪器、标本、地图、杂件等,合计为3607074件、741处、1870箱,估价达9885546元。据1945年8月31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呈文所附《我国历年被日本掠夺文物清册》记载,日本公开收藏从中国掠夺来文物的公私机关有东京帝室博物馆、东方文化研究院京都研究所等63家,私人收藏者所藏中国文物不可计数。
劫夺私家文物。 在劫掠公共文物的同时,日军对中国民间收藏文物也进行劫掠。中国民间历来有文物收藏的习惯,文物收藏家和民间百姓收藏有不少价值高的珍贵文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此也进行了大肆劫掠。
私人文物收藏家的损失巨大。江浙为富庶之地,也是文物之邦,日军占领江浙以后,此地文物藏家历经浩劫。1937年11月,日军占据江苏太仓县城,“城中金银珠宝,字画古玩,被搜索一空”。
11月19日,苏州沦陷。日军入城后大肆抢劫,华中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大将在苏州地区抢到一份古物字画目录后便指使爪牙按图索骥,一一加以抢劫,劫夺之余,实施纵火,苏州城内许多文物连同古建筑一起葬身火海。
同年12月,江阴要塞失陷。“日军进入城内以后,肆意纵火淫掠,以至城厢夜间到处火光灼天……钱财、字画及文物被掠一空。”
杭州的王鲲徙收藏甚丰,仅著名文物就有东周长方鼎、梁代观音石造像、秦镜、汉镜、端砚等在日军占领期间被洗劫;王绶珊3000多种宋元明版书及精品方志1100种。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1000多种善本被劫。
南京地区的藏家也损失巨大。国民政府原教育部官员王鲲楚被劫走郑板桥书屏4幅、郑板桥中堂花卉1幅及曾国藩所书对联2副;中央大学教授金毓黻被劫走字画60幅、古物112件;金陵大学崔敏俊被劫走古物85件;胡小石字画206幅、碑帖3000种、古物900件被劫;赵廷炳古物34件被劫;陆禹云半生喜著古钱,精鉴别,所藏不下万金之价值。此钱在仓促间未携出,悉被贼劫;叶德辉观古堂的20余万卷珍本藏书被劫;石筱轩被劫去4箱珍善本、字画古玩2000多件;龚启昌古物200件、字画300件被劫;肖孝嵘字画27件、古物44件被劫。
古都北平藏家如云,损失亦巨。历史学家、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书籍、字画40件、碑帖30件、金石拓本100种、印章150方、照片1000帧、古钱650枚、古镜3个、石刀2柄、古经2卷手稿等,另明清善本6000册、印谱20部、小说唱本3000册全部被掠夺。
盗掘墓葬、遗址。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的各处古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盗掘。特别是日本一些以“考古”为幌子的学会、学者,紧随日军的侵略步伐,对中国各地墓葬、遗址进行劫掠式考古调查与发掘,然后把珍贵文物劫掠回国。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等先后发掘貔子窝先史遗址、汉代牧羊城址、营城子汉墓、辽代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的宫殿遗址、北大古城址、珲春八连城宫殿址;在华北、华中,发掘了邯郸赵王城遗址、齐国故城遗址及滕、薛二国故城遗址,曲阜汉鲁灵光殿遗址,商都殷墟遗址等。1938年5月,松本信广等人在杭州、南京、信阳等地发掘,并将所得文物劫藏于日本庆应大学。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文物的劫掠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进行了统计,但也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根据统计,仅北平市损失公私书籍58.6万册,古物2800余件,碑帖2.1万余件。上海市损失公私图书约30万册。天津、济南、杭州等地,约各10万余册。江苏省公私文物损失为:书籍132270册另3部,字画984幅,碑帖642件,古物1334件,古迹119间,杂件3箱,共计135376件另119处3箱。南京市的文物损失为:书籍公共部分406461册156箱1725种。私人图书53118册1790种840部59箱,字画7720件另6箱,碑帖3851件,古物26584件,仪器990件另63箱,标本20614件另1165箱,杂件648368件,合计1180982件另1449箱,按战前价值估价为2330430元。据《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统计,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湖南、湖北、陕西、东北、安徽、河北、福建、广东及香港、广西、江西及其他各省等共17个省、市、地区战时中国被劫遭毁图书、文物、字画、碑帖、古迹古建筑等公私文物被掠夺和破坏者,查明有据者计有3607074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3.日寇对中国文献典籍的搜刮和损坏。 中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记录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其中不乏历代积累、保存完好的珍贵典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或毁于炮火,或遭侵略者掠夺,损失巨大,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浩劫,其损失无法估量。
对大学图书馆的摧毁。
大学图书馆汇集古今中外典籍最多,是日本帝国主义刻意摧毁的目标。早在一·二八事变时,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同济大学等14所专科以上学校及其附设图书馆就遭到日军炮火摧残。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大学图书馆成为其主要目标。1937年7月,南开大学图书馆横遭日军飞机轰炸,损失图书10万册。
上海商学院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在炮火中大部分被毁。复旦大学之仙舟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遭炮火损失严重。诚明学院损失图书杂志5.4万余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馆藏图书全部被毁。暨南大学损失图书6.5万册。大同大学损失西文书4696册、中文书21695册。上海法学院图书馆在一·二八事变期间尽毁,恢复后的图书馆在淞沪战事中又遭轰炸,损失图书杂志30.6万册。厦门集美学校图书馆,1938年5月22日因敌机轰炸,书刊被焚3万余册。厦门大学战后申报,损失中文书籍28349册,西文书籍19353册。福州乌山图书馆部分藏书被劫至台湾大学。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于福州沦陷时损失中西文图书40747册。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1938年藏书35万余册,战时损失图书杂志20多万册。武昌华中大学西迁时留在汉口的2.2万多册图书全部散失。武汉大学图书馆存于新泰堆栈的42080册图书杂志于1940年3月4日遭日军掠夺。
南京失陷后的12月13日,日军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宿舍,抢去书籍、古物、字画等物品,其中书有1700册,包括湖北官书局版的《十三经注疏》、扫叶山房本《资治通鉴正续编》、古香斋本《史记》、古阁本《汉书》和《后汉书》、竹简斋本《三国志》等33种。
对公共图书的摧毁。
根据《商务印书馆申请归还劫物表格》所列,可知仅东方图书馆的损失就十分巨大。被毁的图书资料中,平装书计有:中文书26.8万册,外文书8万册,图表照片5000册。线装善本书计有:经部2364册,共274种;史部10201册,共996种;子部8438册,共876种;集部8710,共1057种;购进的何氏善本约40000册;方志25682册,共2841部。损失各种中外报纸杂志4万册。另毁目录卡片40万张。
各省图书馆也惨遭损失。安徽省立图书馆1935年已有藏书94515册,战时该馆将善本及线装古籍30000余册运藏桐城罗家岭,普通图书40000多册运六安,拨给第一临时中学使用。1938年6月,第一临时中学遭日机轰炸,图书散毁殆尽。广东省立图书馆1944年5月转移连县途中,运船被击沉,损失图书15639册。山东省立图书馆总计损失232000册,战后图书仅存7600余册,存量不及战前藏量的4%。
1937年12月,南京市立图书馆被炸毁,损失图书杂志25万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以收藏国学典籍见长,被劫被毁“损失计藏书约7万册,印行秘籍约9万册”。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战前有图书11万册,战时内运湖南1.4万册,战后镇江旧藏仅17822册。镇江定慧寺因遭日军焚毁损失12377册。苏州图书馆因日军侵占,损失图书12798册、杂志15163册。湖南省立图书馆定王台馆舍被炸,损失5万余册。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损失书刊20多万册,劫余仅存68369册。柳州市图书馆因日军撤退时焚城,馆藏图书尽毁。1939年春,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被炸,损失图书8000余册,期刊2.2万余册。
各县图书馆也惨遭日寇的摧毁,特别是江浙一带人文荟萃之处,县级图书馆藏书丰富,或被日军炮火轰毁,或遭日军抢劫。以江苏省为例,抗战时期,江苏县级图书馆数量不少,但在日寇炮火和劫掠下损失很大。昆山县立图书馆在沦陷后,馆藏被毁。战后申报,昆山县立图书馆损失3065册。嘉定县图书馆被日寇劫走地方志535种、《图书集成》及殿版《二十四史》各一部。常熟县立图书馆被日本宪兵劫去图书224册。无锡县立图书馆损失21715册。宿迁县立图书馆、溧阳县立图书馆、海门县立图书馆馆舍及图书悉数被焚毁,宜兴县立图书馆图书全部被毁,南通县立图书馆、东台县立图书馆毁于兵燹,“图书文物损失一空,是以一时无法查填”。武进县立图书馆、图书散失殆尽。
浙江县级图书馆损失也很大,海宁、嘉善两县图书馆藏书被劫,合计损失4万余册。鄞县县立图书馆抗战爆发后仓促撤离,全部4万册图书中损失了3万余册。吴兴县立图书馆,1937年冬湖州沦陷后3万余册图书全部被毁。湖州所属各县中,长兴县立图书馆在转移中毁损大部分藏书,德清县图书馆1.2万余册图书与馆舍尽毁。由古越藏书楼发展而成的绍兴县图书馆,战前有藏书7万余册,1941年4月沦陷后,损失大半。绍兴所属各县中,诸暨县立图书馆于1939年9月毁于战火,藏书部分被毁;上虞县立中山图书馆1.6万册图书、嵊县图书馆万余册图书均于沦陷后损失殆尽。江山图书馆于1942年沦陷后,藏书毁损2000余册。常山图书馆馆藏古籍在1942年沦陷时被毁损。
对私人藏书的劫掠。
顾颉刚教授遭掠的仅书籍、信札就有:普通书和杂志3万册;明朝、清初善本书6000册;钞本书500册;小说唱本3000册;史料500册;稿本书300册;信札3万册;稿本及讲义2箱。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1937年有藏书94519册,抗战胜利时仅余23304册。南浔镇嘉业堂所藏典籍,或散,或卖,或劫,损失惨重。平湖县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先守阁”藏书楼被毁,内有藏书40万余册和各种方志及历代珍贵名字画。
南京是民国政府的首都,日军对其的破坏包括图书是非常严重的。“日军在攻占南京前后,首先对南京的图书、文化、出版机构与设施进行疯狂的破坏。其中被日军完全毁掉的图书馆有43家,毁掉图书170余万册。”
“战前南京共有公私藏书142万册。据战后中方统计,除去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汪精卫傀儡政权收回的图书外,由于日军侵略南京造成公共藏书损失406461册,私人藏书损失53118册,共计459579册。”
据统计,抗战时期,沦陷区和战区共损失图书馆2118所,民众教育馆839所。其中南京被破坏的图书馆43所,北平61所。私家藏书损失更无从论计。1940年4月,美国调查委员会指出,“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损失书籍达1500万册”。1946年年初,据中国政府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公私图书损失达27421万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