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侵华的思想和政策指导下,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破坏。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中国教育自清末民初转型以来,由书院体制向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欧美教育体制转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基本建立了初等、中等、专科、大学、研究生培养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也逐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质。据统计,到1937年,全国有小学229911所,在校小学生12847924名
,中学1896所,在校中学生389948名
,高等学校108所,在校大学生41922名。就人口占比而言,教育是非常不发达的,但它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此进行了摧残,造成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1.日寇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
对高等教育的破坏。
抗日战争前,全国大专院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种。大学分科改为学院,分设文、理、法、农、工、商、医各学院,并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3个学院(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者,方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同时,根据《专科学校组织法》将专门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分为四类:甲类(工业)、乙类(农业)、丙类(商业)、丁类(医药、艺术、音乐体育、市政、图书馆、商船等)。1931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共187个学院,其中文法类占59%,理工类占41%;学生总数44167人,其中文科学生占74.5%,理科学生占25.5%。至1935年,文科学生占48.8%,理科学生占51.2%。
到1937年抗战前,全国已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大学42所,独立学院34所,专科学校32所,其中42所大学中,有12所设有研究学部。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原因,高校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108所学校多集中在东南部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中,北平有高校14所,上海25所,以天津为主的河北有8所,广东7所,占半数以上。其后陆续增设至1945年8月,共有专科以上学校142所。
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将我高等教育机构列为重点轰炸目标之一。日军所到之处,对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关进行了疯狂的摧毁。当时教育部编定的《敌人摧残我文化事业录》记载,截至1937年10月,除北平的14所大学被敌盘踞而未被轰炸外,3个月来全国共计有23所高校被炸。到1938年8月底,108所高校中有91所遭受敌人破坏,其中25所被迫停办。
七七事变后的1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沦陷区的高等学校遭到破坏者达91所”,“损失财产达3600余万元”,“受破坏的图书馆2118所,民众教育馆835所,博物馆42所,古物保存所54所”。
初等教育的损失。
战前全国有小学32万余所,在校学生1836万人。至1938年10月,小学206704所,损毁11863所。有近13万所学校关闭,25.7万名教师被迫失业,643.8万人失学。战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沦陷区16省及北平、南京、上海、天津、青岛5市至1937年年底,全国有10余万所初级教育学校或毁于战火或被迫关闭,学校数骤减至22万所。1938年10月,在沦陷区和战区的初等教育机关,即有12.97万所学校不得不中断其教育功能。
中等教育的损失。
战前,全国原有中等学校3264所,至1937年年底,全国1368所中学被迫关闭,占总数的40%左右,在校生由62万余人减少到38万余人,约有24万人失学或流亡内地。部分学校内迁,据1938年年底统计,抗战以来各省市(不包括县)中等学校迁移者203所,在本省内办理迁移94所,在本省内数校合并迁移44所,迁移省外60所,迁移省外数校合并者5所。沦陷区中等教育急剧萎缩,如南京1936年有公立、私立中学46所,学生2.4万余人。沦陷后,中学或毁于战火,或遭占用、解散,1938年全市只有2所中学开学,学生总共才319人。日本投降时,全市也仅有中学15所,学生不足6000人。战后,教育部调查沦陷区16省,及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5市,中等学校2676所,损毁1867所。
师资力量的损失。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不发达,而师资更是宝贵。有限的宝贵师资在抗战时期遭受重大损失。以高等教育为例,全国原有大专教师7500多人,职工4300人,学生42000人。1938年8月底,因战争失业的教职工达2000人,而失学者超过2万人,占了一半。据北京大学、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46所高校统计,师生死伤不知下落者108人。
据估计,到1943年全国文教机构损失情况如下:在全国专科以上高等院校中,国立26所院校损失35970千元。省立20所院校损失7700千元。私立43所院校损失31080千元。综上89所院校,共损失74750千元;抗战6年沦陷区中等学校约1450所,损失约为118900千元,再加上后方被炸损失,共损失不低于150000千元;沦陷区小学校约计100000处,损失额为181000千元,共损失约计200000千元;社会教育机关包含一切短期民众学校、教养院、体育场、公园、古物保存所、博物院、图书馆等,损失更难计算,仅以普通财产为限,图书、古物等项损失不在此列,沦陷区损失共约93500千元,加入后方损失,总计损失534750千元。
2.高校西迁的损失。
由于中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避免遭到日军的破坏,大部分开始了西迁。抗战时期高校比较集中的西迁有3次:第一次大的迁移是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近1年半时间。这一次内迁高校共有75所,占1938年年底全国高校总数97所的77%,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总数124所的60%。第二次大迁移是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2年上半年,约半年时间。这一时期总计迁移高校近20所。第三次大迁移是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大溃退时,广西、贵州的一些高校和早先云集在广西、贵州、湘西、粤北的大批高校急迁四川、黔北。这一时期共迁高校26所。除这3次集中迁移外,零散迁移或再迁移的高校还有近50所。
1937-1939年,先后共有69所高校内迁。内迁高校大致迁往西南昆明地区、四川、西北地区和广西、贵州4个地区。在此之前,湖南也曾经是西迁高校的暂住地,如迁入湖南的院校有国立商业专科学校、北平民国专院。北大、清华、南开就一度迁往长沙,更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春再迁云南昆明,改成西南联合大学。迁往西南昆明等地的院校还有同济大学、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法大学、华中大学、中正医学院等。中山大学先拟迁广东罗定,继改迁广西龙州,后再迁云南澄江,1940年回迁广东坪石。
迁入四川的高等院校共计48所,占战前全部108所高等学校的44%。有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牙医专科学校、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东吴大学法学院、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戏剧学校、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朝阳学院、山东医学专科学校、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蒙藏学校、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中华大学、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齐鲁大学、江苏医政学院、南通学院医科、铭贤学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吴淞商船学校、国立音乐院、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设于租界的大学被迫内迁。如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从上海租界迁往重庆;滞留北平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迁到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国立艺专等校内迁四川;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等也迁入四川。
迁往西北地区的院校有东北大学,该校九一八事变后迁往北平,1936年2月,该校工学院迁往西安。1938年3月,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内迁西安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学医学院等院校,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迁汉中,并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撤销,分别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合组西北工学院的院校有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已迁至甘肃天水)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已迁至四川台县)。迁到陕西的还有私立山西川至医专。
迁往广西、贵州等地的院校:迁往广西的院校有浙江大学、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国学专科、广东教育学院等院校,迁往贵州的院校有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交大唐山工程学院等。先前内迁云南的中正医学院1940年后又迁往贵州。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作战,迫使原内迁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部分高校再次内迁。之江文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华侨工商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迁往四川。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迁往贵州。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迁往本省偏远地区。如湖南高校进入湘西地区,广东高校迁入粤北、粤西地区或避居香港,福建高校内迁闽西,等等。
高校西迁,主要有3条通道:一条由汉口溯长江而上,经宜昌,入夔门,过万县,再到重庆。如中央大学、金陵大学、药学专科学校。水路入川较为近便,但船少客多,甚为艰难。第二条路从湖北过安康,入汉水,走汉中,取道川北。第三条路多为八一三事变后从上海来的,他们到汉口后溯湘江而南入湖南、广西,从桂林经贵州入川。西迁的高校,无论走哪条通道,都备尝艰辛,蒙受重大损失。
西迁使得基础薄弱的中国高等教育雪上添霜。首先是长途跋涉,路途遥远,师生异常艰辛,且常有敌人、土匪骚扰,加之水土不服,疾病横生,损失极大。河南大学在迁徙途中遭遇日军,22人被捕,5人被杀。据北京大学、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46所高校统计,师生死伤不知下落者108人。
内迁高校医疗条件差,师生发病率高。根据武汉大学1942年统计,每天有40人患疟疾。学生病死的达60人,教授也因病损失不小。西北联合大学在1939年3月8-29日20天内,生病就诊者达2177人次,而全校师生仅8000人左右,可见生病率之高。
西迁的高校还要经受日寇经常的轰炸。位于重庆和昆明的高校成为日寇飞机重点轰炸的对象,损失巨大。西北地区的高校也常常被炸。师生们往往不得不中断课程,躲避空袭,因此也经常有伤亡。
在教学设备方面,由于长途跋涉,很多仪器设备不能随校迁移,被迫存放在沦陷区原校址而损失殆尽。转移出来的设备在路途中遭遇敌机轰炸而损失不小。
1946年6月,教育部第5次统计汇编全国公私学校、社会教育机关损失,直接损失项目包括建筑、图书、仪器、器具、医药用品、现款等,间接损失项目包括搬迁费、防空费等,共计损失114200304572元。折合1945年8月之价值为4748871585686元,依照美元1元合国币2000元,折成237443579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