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文化制度与文化强国的逻辑关系

文化制度与文化强国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过程中,首先,文化强国是文化制度发展的目标导向,文化强国引领着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文化制度的发展要求;其次,文化制度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为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把好舵、定好位;最后,文化制度与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文化强国是文化制度发展的目标导向

文化强国全面、系统地引领着文化制度的发展,加强了文化制度的根本引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文化制度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文化制度的发展动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文化问题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外研究文化的学者众多,但对于文化概念和本质的界定,歧见毕呈、众说纷纭。我国古代与现代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文化在中国古代是指“人文教化”,强调文化的前提条件是“人”,只有“人”才能有文化,把文化界定在人类社会之中。在现代汉语中,“文化”一词借于日语中“文化”的词义,广义上是指器物、制度和观念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制度和观念,不包括物质文化,本书所指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的词义解释,都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教育传承性,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属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特征,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文化权益,就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依靠党的领导把牢文化强国建设的政治方向,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文化强国建设必定需要良好的思想引领、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必须把握好我们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过程中,树立“四个意识”使得人们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坚定“四个自信”促使人们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自信感、自豪感,提升国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体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而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和人民心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价值追求,它占领着道德和真理的制高点。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文化制度才能拥有强大的价值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真理。任何国家的文化制度都需要价值观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文化制度的支撑,其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凝聚着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愿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人民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让人民共享国家社会的发展成果、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方向性的,所谓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首先,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先进文化是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存在的表现,是人类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文明印记,这种文明印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跃进。其次,先进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是一种积极向上、客观科学的文化。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具备文化性质的意识思想体系,其二是非意识的先进科学技术,这两者一同构成的先进文化符合物质基础条件,推动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先进文化具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特征,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内容进行兼容和创新,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着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其国际影响力也日落西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担负起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航人。100多年来,党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三个“面向”的发展战略,将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中。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强国战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本”理念是其应有之义。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要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的需要,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原则。文化强国建设是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谦虚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获得我国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作为国家和人民生产、生活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引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对待本民族文化问题上的一种积极向上状态,它表现为对过去传统文化的敬仰,对现在外来文化的包容,对未来文化创新的坚韧。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对国家有信仰、对民族有信心,才能对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底气,才能使一个民族具备时刻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文化条件。文化自信并不是空中楼阁,绝不能仅从理论上高谈,而是要落到实地、扎稳根基,要让文化自信更有底气、更有力量。做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根基建设工作,一是要立足于文化认同之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一定要基于各民族对文化的共同认知之上,要从认知、理解逐步走向认同和坚信,这是其发展和实现的基本路径;二是要加强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强则国强,要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有”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筑牢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为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发展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并付诸实践;文化强国战略坚持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倡导文化的创造力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求的文艺作品;文化强国战略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力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既有科学文化素养又政治素养过硬的科教人才队伍;将文化强国战略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将国家文化发展置于全民族的发展进步、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实现各因素之间的融会贯通、互相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要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作为发展动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涵养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辩证地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养分;来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来源于对文化发展的坚韧,充分肯定当下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下,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的剖析,并对此不断地进行优化创新,对文化发展前景的笃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强劲的内在动力,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二、文化制度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

文化制度为文化强国的建设保驾护航,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首先,提升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使文化强国有了更高层次的战略定位;丰富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涵,使文化强国战略更加深入、系统;引领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强国建设的顺利实现。

(一)提升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文化工作就成为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国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形象越来越好,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进行,共同为文化制度的构建提供必要准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新使命、新政策,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经验法治化、制度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将文化制度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使其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表明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提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提出,提升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使文化强国战略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位。

(二)丰富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涵

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政治制度决定文化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文化制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则是“以人为核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精神需要,与此同时,文化制度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政治制度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制度是经济制度的客观反映。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理想,在经济上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表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国文化制度发生本质上的变化,那么我国制度体系就会改变发展方向和性质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信念一旦崩塌,社会主义大厦就会坍塌。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提出和阐释,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认知达到新的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保障。

(三)引领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文化体制是文化组织形式、形态的制度化体现,它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包括领导、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过程。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稳中求进,但相较于其他改革而言,其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 ,这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一要改进文化管理体制、实现更好的文化管理就必须扩大文化管理的范围,不能将文化管理局限于“教育”“科技”等传统领域认知,要把文化放在更高一层的高度,以我们周边的东亚国家为例,日韩两国文化管理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治理的范围都非常具体,我国应实现目前文化管理体制的革命性突破。加强文化管理体制要坚持理念创新先行,实现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各管其位,优化各方主体的管理权限划分,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二要深入文化运行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在城市中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场所建设,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文化活动之中;要平衡城乡间的公共文化设施差距,加强乡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建立乡村流动图书站、乡村传统文化培训服务站等,通过文化加强乡村的经济和教育建设。文化体制不断地深化发展是文化制度内在发展的前提条件,促使文化制度更加完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释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是新阶段党对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的新安排。遵循文化制度的指导可以推进文化管理、运行等工作的具体安排,制定文化的发展规划、推进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部署文化的工作政策,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改造落后、腐朽文化,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袭,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提出,引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底气。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没有健全的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和完善的文化市场,文化强国的实现是绝不可能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强国战略拥有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了综合国力,使文化强国战略有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证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使文化强国战略有了更稳固的安全保障。

三、文化制度与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文化制度与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是新时代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生产力是指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使用生产资料来改造自然和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层级上看,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从时间上看,分为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从类别上看,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力是因为:首先,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起到精神引领作用,提升物质生产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文化可以哺育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要素是生产者,只有提高生产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最后,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生产力,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期待。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跨度广,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精神生产力,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力,从精神生产力看,文化生产力是通过教学和研究实现知识和科技的继承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力;从物质生产力看,文化生产力是通过创造出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的能力。二是可传承,好的文艺作品在百年后依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文化圈同样的文化产品会有不同的接受程度,这是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导致了不同文化圈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差异。三是易扩展,以一个优秀的文化作品为根基,可以扩展出其他的文化产品和周边产业,例如《三国演义》被改编成漫画、小说和游戏等,并推出手办和其他附属产业链,这些衍生的产品和产业链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是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依托。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作品;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使其释放更多的文化生产力、放宽过去文化管制的束缚;鼓励全民族释放文化创造力,我国文化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的文化创意,积极为群众的文化创造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人民踊跃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创造当中,增强了人民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创造的这些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化生产力向前、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文化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一种更基本的精神力量,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旗帜;文化是一种生产能力,是推进国家社会繁荣兴盛的关键因素;文化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民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驱动力;文化是一种外在形象,是国际交往中国家的门面。没有一个良好、稳定的文化支撑,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二,中华文化是其发展的文化根基,我国国家治理扎根于中华大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受到人民的拥护。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相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区会得到不同的反馈,因此我们无法照搬西方国家发展的文化经验,必须要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三,文化自信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人民才会对国家和民族有信仰、对国家治理的执行力有信任。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深厚的文化根基,才能确保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又要立足实践的需要,运用哲学思维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从文化发展规律上认识文化治理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特殊性即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性,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发展;二是信息化时代从虚拟空间深化文化治理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化治理的范围有所扩大,在新时代要更加注重虚拟网络空间的文化治理能力,实现“虚拟+现实”双管齐下的文化治理模式;三是从全球视野借鉴文化治理现代化经验,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治理经验,通过与中国具体的时代国情相结合,研究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文化治理模式。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尊重客观事实,对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认知能力,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状况也随之改变,文化建设需要及时应对,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特征;坚持“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注重网络空间的建设和治理,让网络不再成为法外之地,扩展了文化治理的空间范围,增强了对文化治理的理解程度,网络文化治理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壁垒。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深化了党对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认知,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扩展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范围,加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宏观展望和总体描述,全面、具体、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蓝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某个具体领域的现代化,而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构建的现代化,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富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足,让人民吃饱、穿暖、住好、出行便利,缩小各地区和城乡间的生活差距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其二是国家强大,国家的强大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民主”既要保证在制度层面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又要保证实践层面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文明”展现了一个国家丰富的底蕴和内涵,是一个国家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影响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文明”对内是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对外是展现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声音、体现国家价值的本质要求。“和谐”是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界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和谐”一词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就将和谐作为国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孔子,他将“仁”和“礼”作为古代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现代的和谐社会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美好的社会范式。“美丽”的提出表明我们关注的现代化不再局限于人类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加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人们不再只追求经济富足、政治民主、精神丰富、社会和谐,也需要蓝天、白云、清水、绿地的优美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坚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富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为“民主”提供了文化制度保障,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更多好的文化作品不受侵害,让人民更加放心地参与到文化作品的生产和创作之中;坚持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保证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使人民对本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用好的文化哺育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好的、可传承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全民族共同的思想认同,提出中国梦的远大构想,使全体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和谐”的进一步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美丽”的理念融入人们心间,在生产上要坚持发展和保护并举,不能牺牲环境搞生产,在生活中鼓励人们养成环保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宏观而又庞大的工程,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诠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关注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有机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为文化强国建设指好路、把好舵;关注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好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的相关工作,是文化强国战略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E//9MvqtOmKOpmKP0WcGq1BbH6PeLsAbi028TZlLka6vo81Ngdxl3euCryoPk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