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完善涉企政策出台前征求意见的具体方案。涉企政策起草部门完成涉企政策初稿和起草说明后,应遵循“重点政策广泛咨询、专业政策定向咨询、一般政策个别咨询”的原则,征求与政策关联性强的有关民营企业家智库成员、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会长、秘书长、企业家的意见。二是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建立常态化机制为企业定期解读政策重点,加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智库等机构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宣讲力度,帮助企业找准方向,少走弯路。三是明确“政策递减期”,增强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政策制定前,充分调研、充分论证、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一旦确定,结合实际设置合理的“政策缓冲期”“政策递减期”,增强制度的可预期性;在政策结束时,通过评估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果,对政策进行客观评估。
一是切实破除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商业银行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容错机制,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根据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评价结果,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二是协同合作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鼓励和支持各类高校与公司形成人才使用的培养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动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职工规模和用工状况,了解返岗情况和用人需求。三是切实改善企业创新发展难题。鼓励社会资金、政府基金与企业创新项目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搭建多方信息交流、合作平台,降低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试错风险,激发企业加大对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项目运营和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加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合理设置招投标条件,不对民营企业增设准入条件;及时清理各类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切实降低各种产业和行业的准入门槛。二是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建立企业服务联动会商机制,解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工成本高、人才和高端技术匮乏等实际困难。探索建立定点联系、定期走访、会议论坛、惠企政策监督员及咨询专家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涉企政策精准落地。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搭建各类企业家互相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压力缓解、经验分享。探索建立创新风险提示机制,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
一要建设重大项目创新联合共性平台。同步启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验证平台建设,优化重点领域科研平台研发布局和力量部署,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验证—回馈—优化”的攻关机制。二要建立健全科技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建立重大科技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及时形成广泛参与的动态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技术成熟评价制度,全方位介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活动,形成重大科技进步与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三要全面启动“科技供应链再造”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供应链管理,积极拓展关键核心技术及重要装备的供货来源,有条件的提出国产化策略,优化企业供应链结构。
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工商领域社会团体及其驻华机构的交流合作,继续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大容量储能设施等示范项目投资及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与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的联合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事件进行正面报道,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三是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新时代企业家培训工程”等活动,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弘扬民营企业家敬业报国、回馈社会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价值、鼓励民营企业家创新、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
推荐单位:江苏省政研会
作者:郑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