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富有革命家的情怀,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谋略,战略家的眼光,而且富有诗人的壮丽情怀,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我从小就喜欢毛泽东诗词。2005年8月,我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开设了一个专题课“毛泽东诗词鉴赏”。开始的时候,讲课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分析了部分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含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不多。但是,学员的兴趣很浓,反响也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从此,我和毛泽东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员,讲授毛泽东诗词专题课,总次数应该有两三百场。这已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特色课,也成为我自己的一门主打课。
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硕士读的是美学专业,博士读的是企业战略管理。一直从事干部教育工作,讲过很多专题课。我讲授毛泽东诗词之后,一见到有关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书我就会买,几乎每天都会看毛泽东诗词。这不仅改变了我的学科兴趣、研究方向和教学主题,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我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叫《毛泽东诗传》,2023年1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能够为纪念毛泽东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我深感欣慰。大家喜欢听毛泽东的诗词课,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我的课讲得多好,而是因为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
我想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解答展开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毛泽东诗词是集毛泽东的思想、情感、意志、才华、个性及书法于一体的完美结合,题材广泛,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写诗词?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有一个书院。1930年2月之后,毛泽东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书院的墙上有一副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很喜欢这副对联。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博大精深。他一生酷爱读书学习,终生与书为伴。他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有人做过统计,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429位诗人。这一组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具有如此深厚的积累,毛泽东成为诗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如何?毛泽东的一生是一位革命家的一生,也是一位诗人的一生。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无论是喜是悲,是忧是怒,是庆贺胜利或者抒发豪情,毛泽东都会用诗词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
毛泽东一共写了多少首诗词呢?至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诗词书籍,收录的作品数量不一样。最多的一个版本收录了150多首。1996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包括他生前发表的39首,未发表的28首。这个版本的作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其实,毛泽东究竟写了多少首诗词并不重要,因为他的作品也根本不是靠数量取胜的。毛泽东的很多作品,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艺术成就极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诗人毛泽东有什么特点?作为诗人,毛泽东的特点十分鲜明。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他是在读了6月30日《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于是“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所谓欣然命笔,充分表明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与人民同甘共苦。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毛泽东有3首词以井冈山为题,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而3首词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其他任何地方没有这种待遇。井冈山斗争不过2年零4个月,井冈山不是毛泽东一生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毛泽东这种深厚的井冈山情结,完全可以理解成一位政治家对一座政治名山的特殊情感。
毛泽东诗词属于什么风格?毛泽东曾经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因而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的诗词,他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的诗,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也“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充满了一股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范围有多广?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并且传唱到了国外。海外学者尤其是诗界人士,都公认毛泽东是“中国的伟大诗人”。早在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七律·长征》。1938年该书被翻译成中文《西行漫记》。《七律·长征》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而且是先国外后国内。
毛泽东诗词的出版情况如何?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诗词就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国外、公开非公开、不同语种、不同角度、不同版式的毛泽东诗词书籍,超过1100种。估计没有人能够全部收集齐这么多毛泽东诗词版本。
毛泽东如何看待自己的诗词?1966年夏,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波及北京。当时正在毛泽东身边的护士长拉起毛泽东就往屋外跑,可是毛泽东迟疑了一下又返回去,把案头的一个装有自己诗稿的牛皮纸袋拿了出来。护士长感觉奇怪,说那么多东西不拿,怎么只拿一个没什么用的破纸袋。毛泽东说:“那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身无长物,只有这些诗稿属于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毛泽东诗词?柳亚子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元帅诗人陈毅评价毛泽东诗词是“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去评论,毛泽东诗词都是艺术精品。
第一,史诗美。毛泽东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毛泽东诗词是现代中国沧桑巨变的宏伟史诗。1925年《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的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中国究竟该由哪个阶级来主宰、来掌控,毛泽东还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他也在思考、也在探索。1927年,他在《菩萨蛮·黄鹤楼》中写道:“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依然斗志昂扬,奋勇前行,积极探索。
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1950年《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时,“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战争摧枯拉朽的壮丽画卷。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8年《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31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1年《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1935年《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穿长衫的毛泽东经历了带兵打仗之后,逐步成为一位军事统帅、一位战略大家、一位兵法大师,人民军队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诗词是毛泽东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把毛泽东诗词作为特殊形式的毛泽东自传理解和阅读。毛泽东所经历和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词中几乎都有反映。如1910年《七绝·呈父亲》中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25年《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31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1961年《卜算子·咏梅》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962年《七律·冬云》中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从未停息追求和奋斗。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第二,人情美。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毛泽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词是毛泽东内心深沉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蕴含着眷恋娇妻爱侣的亲情、关切劳苦大众的天下情、迷恋戎马生涯的征战情、依恋故园家乡的乡国情、善待各界人士的挚友情、憎恶反动势力的阶级情。
第三,人格美。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不仅靠他的光辉思想引领着人们,也凭借他的伟岸人格吸引着人们。毛泽东刚毅、执着、坚韧、勇猛、果敢、睿智、率真、平和、从容、豁达、乐观、无私、忘我,充满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种人格特性,在毛泽东诗词中都能找到印迹和表现。毛泽东的诗句境象阔大、气势恢宏,如“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寥廓江天万里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里长江横渡”,充分展示出毛泽东视野开阔、胸襟豁达、心系天下的人格魅力。
第四,哲理美。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内容,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国家前途命运的怅然天问,“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生命礼赞,“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到“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委婉规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警世格言,毛泽东诗词洋溢着深邃的哲理光辉,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第五,语言美。毛泽东堪称语言大师,他的诗句用词准确、雄健、精练、生动、质朴。他善于壮用名词,如“北国风光”两个名词涵盖半个中国。他善于活用动词,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横扫千军如卷席”“浪遏飞舟”“一桥飞架南北”“飞起玉龙三百万”。他善于精用形容词,如“俏也不争春”“搅得周天寒彻”“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他善于使用数量词,如“万水千山”“千里冰封”“百万雄师”“四海翻腾”“五洲震荡”。他善于使用副词,如“层林尽染”“只识弯弓”“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第六,声韵美。毛泽东精通诗词创作技巧,基本遵循诗词的平仄格律,遵循诗词对仗规范,遵循诗词音韵要求。但毛泽东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以达意为主,不以辞害意,不为形式所拘,必要时某些地方也有所突破。毛泽东诗词措辞达意,声韵铿锵,读来抑扬顿挫,气韵生动。
第七,色彩美。毛泽东喜欢用红色构筑艺术世界,如“红旗漫卷西风”“看红装素裹”“红雨随心翻作浪”“万木霜天红烂漫”。因为红色象征着革命,毛泽东诗词中有红旗意象的诗句有12句之多。“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格外鲜明绚丽,几个色彩词成句,这是毛泽东的首创。毛泽东还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红更见其红,碧更见其碧;“红装”与“素裹”映衬出“江山如此多娇”,“百丈冰”与“花枝俏”更显梅花的艳丽高洁。
第八,共赏美。毛泽东说过:“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毛泽东诗词典雅规范,属于高雅文化。但是毛泽东写诗从不玩弄辞藻、故作艰深,而是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有时,他甚至直接运用口语,如“分田分地真忙”“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红军不怕远征难”“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诗句,让人一看就懂。毛泽东诗词雅俗共赏,既典雅又通俗,既属于阳春白雪,又属于下里巴人。
最后,建议大家找一两本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书读一读,结合毛泽东的生平事迹,结合毛泽东光辉思想,结合毛泽东独特个性,结合中国的沧桑巨变,结合中国的诗词文化,结合个人的独特人生体验,相信大家欣赏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人文修养,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得到很多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