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选择,是坚定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信仰的内在规定。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理论,“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政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
任何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执政都是有基础和条件的,一是它的阶级基础,即代表哪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二是理论基础,也就是它的指导思想,即贯穿其全部政治活动的宗旨、目标、行动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原则。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一般都掩盖它的阶级性,往往将自身装扮成“全民性”的政党,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全民的利益;它们也否认有任何指导思想,只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其实,任何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无论是在多党制国家,或是两党制国家,其政党都是有自身指导思想的。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看上去其社会思潮五花八门,但以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却始终占据着指导地位,并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贯穿轮流执政的每一个政党具体方针政策中,有效地维护着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只不过其指导思想往往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着。政党可以轮流执政,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原则却不会轮替。
对于共产党来说,情况完全不同。指导思想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关乎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是旗帜问题、方向问题、道路问题,对党的指导思想不仅没有隐晦,而且旗帜鲜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信仰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思想,就是共产主义,“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列宁在《我们的纲领》这篇文章中针对当时社会民主党思想动摇的情况,明确强调:“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毛泽东更是明确地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明确地把党与指导思想联系到了一起,二者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其他政党不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而保持其阶级性和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够使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忠实地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而奋斗,保持其鲜明的阶级性;就能够使共产党始终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保其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先进性,进而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早在酝酿建党的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就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文献精神,主张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他们认为,党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主义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明确的方向,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此后,一直如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945年党的七大强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22年党的二十大强调:“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问题上不仅一以贯之、旗帜鲜明,而且根据实践和时代变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习近平总书记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由列宁一手缔造的伟大的苏联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曾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在国力上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然而,这样一个大党、这样一个大国却在1991年轰然倒塌,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红旗落地。这场巨大历史灾难的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一惨痛教训刻骨铭心。
戈尔巴乔夫上任不久就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帜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他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宗教神学等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帜下,戈尔巴乔夫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和社会事业中的指导地位。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通过和发表的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只字未提苏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只提“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同时强调“利用进步的社会思想发展成果”,声明要坚决地放弃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垄断”,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党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党的奋斗目标也不是共产主义了,党的性质也改变了。同一时期,戈尔巴乔夫还通过多种方式限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1989年12月,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颁布命令,从1990年2月开始的新学期起,苏联所有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统统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必修课;从1990年9月新学年开始,将中学高年级过去开设的“社会科学”课(实际上是“马列主义”课)改为“社会与人”。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其严重的。在“多元化”的幌子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甚至是腐朽的法西斯主义、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纷纷出笼,大肆攻击苏共、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打击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
思想武装的解除,引起苏共党内思想严重混乱,从根本上瓦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失去了共同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他还说道,“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
。党的指导理论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党的指导理论正确,党就坚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正确,党的思想行动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社会便动荡。人们常说,正确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反过来说,错误的理论便是垮台灭亡的先导。戈尔巴乔夫否定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革命的理论的指导地位,搞“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结果必然就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红旗落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必然产生社会分层多样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诱发的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外交、价值观外交等方式搞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一时间甚嚣尘上,严重侵蚀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决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一系列“组合拳”,“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
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不仅“必须”,而且“能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能够处于指导地位,能够指导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作了深入阐述,明确提出了“两个精华论”“两个制高点论”“两个深刻改变论”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鲜明观点,系统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生命力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两个精华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本源及其创造性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和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既立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汲取了他们所处时代文明的精华,又在继承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次为普天下劳动人民创立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发展、为人民解放指明了道路。它既源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既源于前人又超越了前人,代表着时代和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两个制高点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生命力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和重要论断。对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生命力的疑问几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的整个过程。其实,判断和衡量真理的尺度并不是时间的长短,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从未因其古老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和光辉。人类思想的历史表明,真理的力量永存。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已经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有很大不同,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始终无法摆脱自身冲突和危机的现实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不仅依然焕发着真理的光辉,而且始终占据真理的制高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不像黑格尔学说自封为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与时俱进品质,它的实践性、开放性为它始终占据真理的制高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比世界上任何时代的思想学说都更具有人民性,是人民的理论。除了人民的利益,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一己之私利。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利益的代表。人民是永存的,体现人民利益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也必将永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两个深刻改变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影响力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和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批判的武器,而且是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从而才有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球两制”的局面。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话语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精英文化、制度文化,引领着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大众文化的进步,包括大众语言、大众节日等。近代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相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变化表明,“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教条主义的本质在于一切从“本本”出发,“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其本质则是根据需要随意“剪裁”和庸俗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自己正在干、想干的事情“附会”为马克思主义,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党的历史上,这两种态度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时代变化了,实践和科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会发展。如果我们不观照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情境、针对特定事物而作出的特定论断和结论,我们往往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乃至错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剪裁’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科学的态度是,既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坚定不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大背景下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们经过了长期努力,它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发展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是“未发展起来”的历史时期,现在是“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之“新”,在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现在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在迈向新的奋斗目标,即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世界300多年的格局第一次出现“东升西降”,过去是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现在是有事大家好商量,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同时,世界依然处在动荡之中,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分裂主义猖獗,经济全球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世界格局变化。从政治上看,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两种制度并存、“两个时代”交织叠加的特殊时代。一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声音日益增强,极大地激发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以鲜活的实践彰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两个必然”,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走向复兴和发展。另一方面,“大的历史时代”依然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会千方百计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围堵。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新时代之“新”,还在于我们党将面临更多更大的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依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总之,新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它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人类的航船将驶向何方成为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的科学解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如此,具体化到新时代,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也是围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展开。
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生机活力等多角度进行了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的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等等。邓小平理论曾从多个角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阐释,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则在邓小平理论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以及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具体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以全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集中表现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这一新思想的四梁八柱,是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偏重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是具体的行动纲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框架。这一思想体系凝聚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在发展,人们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提升。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主题和体系构成又作了进一步的深化阐释。这一深化阐释集中体现在《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回答的时代课题由“一个”变成“三个”,并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决议》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重大时代课题,使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什么样、怎样”变为“三个什么样、怎样”。《决议》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构成的核心内容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增加了“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作为“第七个明确”,同时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第八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单独作为一条放在首位,成为“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除此之外,《决议》在讲清楚“十个明确”的理论内涵的同时又进一步指明其实践意蕴,使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紧密结合。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再一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阐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作了进一步确认,明确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与《决议》相比较,以上表述有两点不同。一是首次把《决议》中概括的新时代所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中;二是首次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其二,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概括,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三,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再次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并将《决议》提出的“三大时代课题”改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使“时代课题”更具开放性,同时重申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以上论述再次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总之,在当代中国,坚定无产阶级政治信仰,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夯实理想信念之基,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把稳理想信念之舵。为此,要充分认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鲜明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大力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取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