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1 月 15 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那次讲话中,仅 1500 余字的演讲 19 次提到“人民”。十年之后,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讲话中提及“人民”170 余次。一直以来,“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未来必须真正且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书写满分答卷。
农历小年刚过,汾河两岸瑞雪纷飞,大地一派银装素裹。2022 年 1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前往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为乡亲们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到了冯南垣村,习近平总书记一下车,就站在大雪中听取了全省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汇报。“损毁房屋都修好了吗?”“冬小麦补种情况如何?”……他问得很细。雪越下越大,远山浸没在一片薄雾中,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停下脚步,坚持实地察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青年时期的他也是如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饱满精力走过陕西延川、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开启“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年年下基层,曾入太行山深处感受天寒地冻,曾在湖北省武汉市冒雨蹚水调研,曾到雪域高原考察人民生活。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坚守“同人民在一起”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要坚持同全体人民站在一起,走进人民的生活亲身感受他们的冷暖,走进人民的心里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既要看一看人民生活好不好,也要尝一尝人民日子苦不苦,更要瞧一瞧人民脸色晴不晴。坚持人民至上不是片面的概念,是要坚持同所有人民站在一起,把普通的市民、农民、工人装在心中,把边防的战士、贫困的群众等记在心里。
▲ 202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2021 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做客,一段对话,意味深长。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走进田地问问“麦子长得怎么样”,走进社区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走进家里听听“看病有没有保障”,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还专门嘱托“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话听得很认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53 次参加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 400 名代表委员发言。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用心倾听人民呼声、用情回应人民关切、用行动践行为民承诺,这映照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管子》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谁放在心里。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解决人民诉求,维护人民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上、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以人民群众意见为重。要坚持同人民想在一起,立足实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真正了解人民需求、真实反映人民愿望、真情关心人民疾苦。
1969 年 1 月,当时还不满 16 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种地、打坝、挑粪无所不干,用心体会着乡亲们的生活。一次打坝时,习近平同志没有戴手套,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工夫,他的手掌磨得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都磨破流血了。“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他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这是当地村民对他的真实评价。数十年之后,2022 年 3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大兴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到达黄村镇后,习近平总书记拿起铁锹就走向了植树地点,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干起了活。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他接连种下油松、碧桃、白玉兰、海棠、小叶白蜡等多棵树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盐碱地手捻豆荚尝味道,在田野里托起麦穗看灌浆,在柚子林中抬起双手摘蜜柚,在沙场林扛起开沟犁挖树窝……习近平总书记干得很卖力。“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坚持人民至上除了要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更要同人民干在一起。在干中学,学习人民“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的朴素智慧,学习人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品质。在干中聚,凝聚亿万人民的团结力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亿万人民的奋进力量,真抓实干创造中国发展新奇迹。
《管子·牧民·四顺》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2013 年12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年 9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均引用过此句。“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管子》中的这句话,正道出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
2015 年 7 月,走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那是 40 多年前的一幕——“近平,你这是干啥哩!这活太脏,你干不了!”看见习近平同志正满头大汗修厕所,知青陶海粟大吃一惊。“这个厕所年久失修,总得有人修。”习近平同志笑着回答。当时,陕西省延川县抽调习近平同志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驻点。那里知青们居住的窑洞外有个厕所,朽木为架,土坯为墙,茅草为顶,男女不分,听见外面有动静,都要咳嗽一声作“暗号”。经习近平同志翻修后,这成了赵家河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