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实践的脚步和带领我们取得的恢宏成就一再诠释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带领着人民群众奔赴美好生活、书写强国奇迹、开创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对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下,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绘就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到了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强调领导干部要“既有老黄牛的品格,又有千里马的气势;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2015 年 2 月 13 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习近平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40 年前离开梁家河村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父老乡亲的不舍化成热泪,想着再看一眼好书记,让陕北记住他的模样。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同志流下了热泪。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见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同志主动换着吃。
▲ 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知青旧居
立志以身许国,做到心系人民。细微之处,流露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赤子深情。十年来,他访社区、进工厂、临校园,刻下一个个温暖瞬间。伟大的人民领袖从人民中走来,胸中始终奔涌着那份诚挚的爱民情怀,不惧岁月流转,初心依旧如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诺言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为千秋万代计”的历史担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强大勇气管党治党,以“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里程碑上。从人民中走来,感人民之所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真挚的人民信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只有将人民至上系在心间,坚定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才能深入贴近群众,切实为民谋福。“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新时代十年的生动实践。要了解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期盼什么,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大江南北,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
2020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请来基层代表,听取他们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在会上,他的一席话饱含深情、意义深远:“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陇原大地曾长期受吃水苦、吃水难问题困扰。2013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甘肃省渭源县。在贫困户家中,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尝,随即眉头紧锁。之后,他专程前往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叮嘱“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经过不懈奋斗,工程全线建成,清水汩汩入了农家、润了民心。
▲ 2019 年 9 月 3 日,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自来水龙头前接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一段时间里,有的党员干部下基层仅仅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摆架子、装样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党和群众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为解决“四风”问题,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践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为民办实事,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姿态,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坚决斗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才能让群众满意。思人民之所想,知人民之所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而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也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矢志复兴、积健为雄、团结兆亿、抖擞神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团结的力量经风霜而不衰、历磨难而更强。
2019 年 12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 2020 年新年贺词,明确指出:“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侵袭九省通衢的荆楚大地,喧腾的年味被瞬间封存。面对前所未知、来势汹汹的疫情,党领导中国人民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部署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动员全国、全民参与,吹响了人民战争的集结号,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志愿红”飘扬一线,“天使白”日夜鏖战,“橄榄绿”闻令而动,“守护蓝”时刻坚守。14 亿多同胞齐心协力,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中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抗击疫情。与此同时在脱贫攻坚战中,“五级书记抓扶贫”,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 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整个中国凝聚起来,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传播,为全年经济正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 14 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不能缺席。各行各业都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必能创造壮丽事业,成就出彩人生,共同为“中国号”巨轮驶入更广阔的蓝海提供强劲动能。借人民之伟力,行人民之所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砥砺践行的人民路线。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
2018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考察。在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棚户区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情况。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器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社区公益组织培育和运行情况。当总书记快走到杜诚诚面前时,他看到小姑娘身坐轮椅、腿脚不便,便快步走上前,主动躬下身伸出右手,随后加上左手,与杜诚诚的双手紧紧相握。习近平总书记慈祥地看着她、看着她的轮椅、看着她的桌子、看着她的工作照,仔细听她介绍如何开展为盲人讲解电影服务的工作情况,并夸奖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谢谢你啊!”习近平总书记的暖人话语犹在耳畔,杜诚诚激动地说:“虽然这 8 年来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谢谢,让我坚定了前行的动力,鼓励我继续做得更好。”
一位是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位是社区残疾人协理员,世俗眼光里的那种年龄、地位、身份悬殊,丝毫不影响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真情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