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 11 月,红军长征来到湖南省汝城县,驻扎在沙洲村一带,3 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女红军怕老人缺衣少被、寒冬难熬,便执意要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但徐解秀坚决不同意,推来推去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索性找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一条棉被,虽被剪成两段,但永远也剪不断的却是军民的鱼水深情。“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心上,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心里。“半条被子”的故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以真心暖人心、以初心赢民心的缩影。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百余年来,类似“半条被子”这样展现党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磨难却依旧义无反顾、受尽苦难但仍然勇往直前,血脉中永远鲜活热烈的是始终不渝的人民情怀,是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把“人民”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决心,更是党的恒心。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有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踏入争取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中。“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在 22 岁时写下抱负,投身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革命事业,面对酷刑却依旧保守秘密,疾病缠身仍旧坚守岗位。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和春潮澎湃的改革时代,无数共产党人自力更生、锐意进取,为一穷二白的中国焕新颜,为生存艰难的人民换新天。“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河南省兰考县书记焦裕禄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查风口、探流沙,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流势,为治理沙丘,改善群众生活奉献一生。共产党员于海河,扎根“三农”工作 23 年,足迹遍及全县 145 个行政村。他起早贪黑跑项目,引导农民走致富路,推动建成投资 1.86 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年奔波5000 多公里,为农户挽回因假种子造成的损失 124 万元;家庭生活拮据却依旧接济多名贫困群众。在奋楫逐梦的新时代,仍有一批批共产党人扎根基层,不断为谋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而鞠躬尽瘁。四川省美姑县四峨吉村第一书记蒋富安,为帮助乡亲们早日脱贫,他走遍千家万户,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关注人畜饮水问题,自掏腰包帮助村里孩子上学,引进花椒等经济作物,忙碌奔波于脱贫攻坚第一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 300 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都如蒋富安一样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1800 多名扶贫干部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征程上,为全国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奉献了生命。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 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
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拼搏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了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夏大旱,秋无禾,冬饥,人相食”“大荒,斗米银一两三钱,人相食”,缺水、旱灾、饥荒是过去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苦难历史。长期以来,当地人民都生活在水资源极其匮乏的恶劣环境中。在林县的桑耳庄,全村没有一口井,吃水只能到五六公里外的黄崖泉去挑。20 世纪 60 年代,为改变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林县人民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施工条件险恶……在种种困难面前,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苦干 10 个年头,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 1250 个山头,架设 152 座渡槽,凿通 211 个隧洞,建成了全长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于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尤其是党的百年征程中。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伟大奇迹,人民的小木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人民的全力支援拼出了辽沈战役的伟大成功,人民的“小铁锹”挖出了大油田,把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人民的“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大幕,人民的接续奋斗实现了消除贫困的千年夙愿,人民的万众一心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坚固防线……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处于困境又绝地反击,创造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靠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才能坚如磐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才能行稳致远、乘风破浪。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22 年 10 月 23 日
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支前故事: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途中发现自己的鞋子破了,为了不影响任务,他就赤脚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物资最终送到了阵地,而他的脚却被冻掉了四个脚指头。战士们看着民工冻坏的双脚,心疼地把它们放到自己的怀中焐热,战士们并不知道,这位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其实就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手推小车吱嘎吱嘎响,大家忙着送军粮。鸡还没有叫,天还没有亮,起早摸黑赶着上前方。不怕粮车重又重,不怕路儿长又长,解放军吃饱有力量,打呀嘛打胜仗!”在 1948 年的那个寒冬里,千千万万的支前民工就是这样推着独轮车,以“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胸怀,迎着危险、冒着大雪,舍生忘死、冲向前线,帮助解放军取得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