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要素,立足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以工业化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承载由新民主主义道路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中国共产党聚焦“四个现代化”,翻开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目标。但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而言,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建立起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因如此,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起点。
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经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最初设想,即革命胜利后,国家将长期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推动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建设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经济形态。换言之,认为“中国现代化首先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3 年,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社会运动的同时,奇迹般地恢复了经济秩序。1952 年年底,工农业总产值 810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77%多。国家财政收入成倍增加,收支平衡。城乡人民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 1949 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农民收入一般增长 30%以上。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道路自身矛盾日益凸显,私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以及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与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初衷相违背。加之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存续时间估计的不确定性以及迫于苏联的压力,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现代化由此中断。
1953 年年底,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方针政策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保护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充分借鉴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手段实现了所有制变革,力争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 56.7%,重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 45%。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56 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达85.6%,以计划为手段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平均化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基本形成。总体看来,中国共产党以工业化打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门,一种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奋斗故事
1953 年元旦,人们从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们还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随着“一五”计划的稳步推行,1953 年 10 月,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1955 年 6 月,第一套 6000 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1955 年 7 月,兰新铁路黄河大桥通车;1956 年7 月,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飞;等等。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严重不平等的环境下,中国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必高度依赖计划经济体制,实施赶超战略。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以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为基础,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深刻总结和反思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集中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地位,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打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广阔视野,强调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这就从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层面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956 年 7 月 15 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图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时,全厂职工夹道欢迎
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初步描绘了“四个现代化”的蓝图。虽然这些理论观点并未十分成熟,但是已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存在显著区别,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理论层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随后的实践推进过程中,“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一度助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所制定的发展战略逐渐脱离了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这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从挫折和教训中重新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作用,多次向全国人民发出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的号召。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地位,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反映出这一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深刻影响。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至此,基于现代化规律认知基础上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得到正式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农业”的叙述顺序进行了前后调整,这是由“大跃进”出现问题后在纠“左”过程中“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提出所决定的,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理论自觉、实践自觉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周恩来提出了从“三五”计划开始,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975 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了具体部署:第一步,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 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可以看出,经过近 30 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尽管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党内围绕中国现代化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产生过分歧甚至冲突,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努力,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总体上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从 1953 年到197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9%,其中工业年均增长 11.1%”。就人民物质水平而言,“全国总人口从 1949 年的 5.4167 亿增长到 1976 年的 9.3717 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 418 市斤增加到615 市斤”;就消费水平而言,“农村居民从 1952 年的 65 元增加到1976 年的 131 元,城镇居民同期从 154 元增加到 365 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创造了良好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在作为中国现代化联通世界重要板块的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全球战略主张,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政治威望;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为中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文化等方面与世界高水平现代化国家深入交流,继而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