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首先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逻辑,植根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些科学内涵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国情、实践基础、理论遵循、价值准则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有 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既是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也是世界现代化史上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创举。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基本国情的首要国情。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简单套用千万级人口或亿级人口国家的现代化标准和路径,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要坚持循序渐进、梯次推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追求的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像西方现代化那样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以资本为中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有效防止两极分化。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任务,更为重要而艰巨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不仅是“患不均”,而且是实现与普遍贫困根本不同的共同富裕。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优势证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摆脱物质贫困到实现物质富足,从走出精神贫乏到达到精神富有,并且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既要物的全面丰富,也要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在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防止社会的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心灵迷茫,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觉遏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破坏现象,及时纠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视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党和人民从中华民族经历的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悲惨历史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认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这就是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在和平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可以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是首要的、最为重要的,在所有本质要求中起着统领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兴衰成败,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本质要求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得到体现。实现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建设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建设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建设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保证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图为市民在家门口体育公园休闲健身
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绘就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引领旗帜。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人民共命运,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人类社会现代化作贡献,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整合形态。无论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集合融汇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总体上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理论体系不仅包括“是什么”的界定、“为什么”的说明,而且包括“怎么做”的要求,实践要求是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系列重大原则,正确处理系列重大关系,并将其作为实践过程的基本遵循。
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强大政治凝聚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党的中心任务。党的领导贯通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各方面,贯通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各阶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关口就有了定盘星、风雨来袭时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创未来的强大力量。
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就保证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保证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维护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最关键的就是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决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决不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代理人。
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活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面临着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成效。
战胜中国式现代化的困难挑战,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中得来的,都是在风高浪急中依靠伟大斗争,战胜惊涛骇浪、渡过急流险滩得来的。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宝贵经验,发扬斗争精神是开创未来的基本要求。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形势,唯有继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才能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制定出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又坚持在实践探索中提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水平;要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既注重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又注重策略的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优势;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以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又要以真公平维护社会长期安定有序;要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既要对该管、该统、该紧的事情加大力度,又要对该放、该活、该松的事情给予空间;要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辟发展空间。只有正确处理这六对重大关系,才能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掌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奋斗故事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1948 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 13 年,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延安时期,面对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有力开展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力应对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有力领导和指挥了全国革命斗争,有力应对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靠小米加步枪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图为宝塔山下延安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