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升华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历史脉络、主要特征、本质要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文明史的范畴化是人类展开反思的阶梯和支撑点,亦是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的核心因素,是其文明主体性的充分彰显。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致力于推动人的现代化,激发最广大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逻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造“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合作共赢”的对外逻辑,正确处理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主题,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诠释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诠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规律。从现代化类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既不同于欧洲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亦区别于同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样本。然后,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诠释了现代化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的发展规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通过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对世界现代化时代特征的准确判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断拟定新的战略目标,制定新的战略规划,开辟新的战略路径,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获取了时代的高度认可。

(二)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清晰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砥砺奋进的历史脉络,擘画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现实国情,确立了“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目标,翻开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崭新一页。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使现代化在中国第一次成为一种自觉的国家意志。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步入了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起步阶段。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标志着“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正式确立。同时,党中央提出“两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至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中国式现代化逐步上升为总体国家战略,并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得到长足发展,至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擘画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蓝图。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由此可见,“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清晰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明确了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阐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特征,更有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现实条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显著优势。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4 亿多人民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的书写者。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做好“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开创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将生产端和治理端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浪潮,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持续为解决世界性的现代化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谱写世界现代化的新篇章,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根本上是由于其对“坚持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等原则性问题的回答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同时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断自我革命,使自身的发展永远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承载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方略和路径。只有兼顾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以“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凝聚起“1+1>2”的发展效能,才能真正将“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目标贯彻于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的各个领域。最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为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亦是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始终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实践路径,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实践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项重大原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强调的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遵循。五项重大原则辩证统一,分别回答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什么样的领导核心、必须举什么旗、必须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必须形成何种动力机制、必须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总体上彰显出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意蕴。 xrrnAr4M+z2DA2Xfq/t861pPJiovIExa1SIvgMW1C79jabKjRnoYF9drrvF2p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