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层推进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其文化底蕴日渐深厚。与此同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也日益完善,“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对战略部署的科学调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一)文化底蕴的日渐深厚

灿烂的文明和兴盛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行稳致远的内在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状况,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文化建设被置于突出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拓展为包含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而是相互包孕和依存。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中汲取了经验和智慧,“以民为本”的文化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磅礴伟力,“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意蕴,“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格局视野。中国共产党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奋进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磅礴精神力量,尤其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斗争等精神内核,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导向作用。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为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乘风破浪指引方向。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为精神力量,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日渐深厚。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二)总体布局的日益完善

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前推进的基本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收获了累累硕果。就经济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开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就政治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拓展爱国统一战线,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就文化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开创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文明。就社会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

(三)战略部署的科学调整

科学的战略部署是现代化完成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一环,结合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不断调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党的十九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适时调整。首先,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即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承载。其次,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蓝图。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步骤,将 2020—2050 年这一历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战略规划,开辟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科学战略部署的引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进。

奋斗故事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在 20 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阶段。经过 8 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202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8 年来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城镇化率超过 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 亿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xrrnAr4M+z2DA2Xfq/t861pPJiovIExa1SIvgMW1C79jabKjRnoYF9drrvF2p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