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诉求,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逐步建构起“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随着战略部署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加速推进的同时开辟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一)“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初具轮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之声一时不绝于耳。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这些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的快速发展,到 1995 年中国提前实现原定国民生产总值 2000 年比 1980 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总体小康时代。但此时的小康还呈现出水平较低、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态,只能基本满足民生结构中托底型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逐渐丰富,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中国共产党对“小康”作出了新阐释,注重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解读虽然拓展至精神生活等层面,但总体上仍旧偏重物质生产,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基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决定的。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展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这一转变实质上是由低水平小康迈向高水平小康,由不全面小康走向更全面小康,由不平衡小康达到更平衡小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在清晰描绘“全面小康”蓝图的同时,首次将其内涵扩延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面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生态文明短板,2012 年,党的十八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至“五位一体”。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科学发展,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其“以民为本”的底色也更加清晰明显。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201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9%,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仅 2.8%;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 1.7%提升至 11.3%;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 23 倍、16 倍、1.98 万倍和 103 倍。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典智慧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

【释义】大凡治理国家,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文子·上义》

【释义】治理国家有常规,而以利于百姓人民为根本。

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

【释义】老百姓辛苦劳作,需要安乐的生活。

4.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晋书·宣帝纪·制曰》

【释义】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二)中国现代化的全新战略部署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以后,进入 21 世纪将实施战略部署的第三步,用 30—50 年的时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鉴于总体小康水平的现实状况,党的十五大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作出这一部署的依据在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势头正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跨世纪发展战略涵盖了产业基础、国民素质、社会体制等诸多建设目标,将战略重点放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广泛吸取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党的十六大又在新“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把未来的 50 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2 年,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召,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向世人清晰地勾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教条,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必须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以所有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为重点,经过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渐次推进,逐步建构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突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经济建设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逐步获取了实现现代化的硬实力;培育出一支踏实肯干、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完备的人才支撑。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相继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真正成为各领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yQtVex6LJz707c2q0ovXtFCmYlrPyGlOsDAUj0zfxlAZmC/QAG56Xf6b4GkHN4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