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开启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立足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战略部署作出了调整,通过一系列战略创新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中国式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现代化同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新课题,对于中国而言,“苏联模式”给出的答案固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实践证明只有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打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换言之,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承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首次使用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 10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其进行了阐释,即“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应当明确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描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总体性概念,是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苏联现代化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同时,“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发展水平上同高水平现代化还存在一定差距。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指明了新时期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其具体内涵包括“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后来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又将这一标准调整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 美元。小康目标的提出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了此前现代化目标偏重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忽视个体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意味着赶超型战略及其激进化的现代化建设思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一个立足基本国情,更加科学、更加务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明确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总体布局。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由此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明确其目标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内涵不断拓展,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够的,“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中国式的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已由偏重物质文明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向着经济、政治、文化整体的现代化转变。

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的 13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农村、城市、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上升到 1991 年的 2 万亿元,外汇储备由 1978 年的 1.67 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111 亿美元,11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式现代化扬帆起航。

(二)“三步走”现代化蓝图的擘画

在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后,必须通过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战略部署使现代化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围绕“小康社会”这一具体目标,1982 年,党的十二大勾勒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出“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是一种扩大经济体量的增量视野。同年9 月,邓小平在陪同到访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两步走”战略:“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这一“两步走”战略部署(10 年+10 年)是在 20 世纪内分为两个 10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步走”(15 年+20 年)都是 20 世纪内的“两步走”。两年后,1984 年 10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这一新“两步走”战略部署的视野已经延伸至 21 世纪中叶,为后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三大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长达 70 年的时间跨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简言之,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81—1990 年);第二步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1—2000 年);第三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2050 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战略部署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 21 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对照坐标,并强调这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充分认识到在两种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同时,强调发展好 20 世纪内的最后 10 年,为下一世纪 50 年的发展打好基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从滨海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沧海桑田。图为深圳城市夜景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时间向后推进至 21 世纪中叶避免了重蹈急于求成、指标过高的历史覆辙,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行稳致远,人民生活水平向着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断迈进。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创新

战略路径是现代化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等新概念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更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路径的创新发展。总体看来,从重启“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四个现代化”历史任务不动摇的基础上对赶超型战略路径进行了重大修正。就战略思维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接近型现代化,是兼顾生产与生活相统一的人本型现代化。例如,面对以往急于求成情绪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及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出现的财政、信贷、物资不平衡局面,中国共产党以保障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顺利开展为着力点,果断作出方针政策的调整。邓小平指出,“如果不调整,该退的不退或不退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只有某些方面退够,才能取得全局的稳定和主动,才能使整个经济转上健全发展的轨道”,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就战略意图而言,“退”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进”才是战略调整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强调,这种调整转变不是后退,而是为了“站稳脚跟,稳步前进,更有把握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更有利于达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战略路径的选择上由激进回归稳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昭示着其必将为人类现代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随着战略思维的整体转变,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有了更成熟全面的考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要贯穿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直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下的体制弊端,中国共产党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将改革深入政党、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扫除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障碍;面向全球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同第三世界国家深入交流、互通有无,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抓住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战略重点,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逻辑推进“四个现代化”“并联式”发展。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党的十二大重新将“现代工业”置于“四个现代化”之首,党的十三大提出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发出了新时期开创“三化同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格局的先声。 yQtVex6LJz707c2q0ovXtFCmYlrPyGlOsDAUj0zfxlAZmC/QAG56Xf6b4GkHN4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