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短视频《桃源仙境》
津云新媒体策划打造了多个类型的融媒体产品项目。其中,“VR天博”360度翔实展现天津博物馆及馆藏文物,配播生动讲解,让观众身临其境。手绘长图H5《听!红色文物在说话》将天津市红色文物按时间线串联起来,结合天津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反映党和人民的奋斗画卷。针对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津云还匠心打磨推出创意短视频《桃源仙境》,用虚幻引擎等新技术,三维化还原画作中的场景,形成全新视听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是让文物数字化、让文物在云端“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
交通广播《动听天下》节目继续深耕文化旅游领域,每天节目开设特定专栏,涵盖文博、旅游、历史、美学、红色文旅等内容,听众喜闻乐听,增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从2022年9月1日开始,节目与天津博物馆紧密合作,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将天博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再整合,精选出30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由天津博物馆宣教部、器物研究部、历史部、修复部等多个领域专家在每周四“博物馆奇妙夜”专栏中与听众见面,嘉宾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馆藏瓷器、书画、青铜器等多种器物精选代表文物的故事。包含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背景故事以及文物的传世经历等,使市民听众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物之美,加深对文物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相声广播《满不懂和假行家》节目推出系列短视频《捧逗论文博》。该系列以相声广播《满不懂和假行家》节目的主持人张宸和赵旭为主演,以“满不懂”和“假行家”二人探寻文物知识为主线,发挥相声广播特点,运用相声手法介绍天津文物、建筑、地标、名人、民俗等,共50期微视频,每周一期。已上线30余期,单期节目在抖音公众号最高观看量达到1.1万次。
卫视频道策划制作了公益宣传片《红色印迹》《以物鉴史》《海洋认知》《古籍修复》《清风徐来 守艺匠心》。《红色印迹》系列拍摄了天津市著名红色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等,通过追忆峥嵘岁月,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
津云新媒体推出“海河守艺人”主题系列报道,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选取代表人物和亮点案例,通过图文、短视频、动海报等形式,展现了天津非遗传承项目的精彩瞬间和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报道体现天津市非遗事业传承有序、后继有人。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成为影响巨大的全国性文化艺术盛宴。津云记者全面跟踪报道,采写原创稿件近百篇,推出讲述作品创作心路的系列微视频作品,并创作长图《天津,一座有故事有艺术的城》,从传承、凝聚、发展的角度展现天津这座城市的艺术之美。
2022年3月28日,天津日报10—11版刊发《满庭芳》出刊5000期纪念版。《文艺周刊》版则是注重打造培养文学新人的苗圃,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人物》版和《文化视点》版通过刊发文化名人访谈等,阐述艺术内涵、传达文化理念,《张凯丽 真诚是最好的演技》等大量文化类文章,因内涵深厚、观点犀锐而深受读者喜爱。2022年4月,天津日报刊发“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报道,通过4期主题策划,以同题问答的方式,分别邀请图书行业生态链上的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读书人,从不同视角聊聊与书相关的那些事儿,让阅读点亮梦想,让书香浸润心灵。
经济广播《新锐下午茶》节目对“迎接党的二十大‘国之大者’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诗歌征诵活动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展播;天津经济广播策划制作的天津外宣专题“非遗也青春”系列,2022年12月在总台央广《全景中国》安排播出;制作播出冬奥主题公益广告《一起向未来》,用声音展现了在津国际友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愉悦和期待;大运河沿线8省市广播电视台首次联合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我家住在运河边”10月12日圆满结束。天津经济广播直播总阅读量达到207.1万次,微博话题“裁弯取直三岔口,百年变迁天津卫”阅读量52.1万次,各直播平台观看量155万次。
大运河沿线8省市广播电视台首次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我家住在运河边”,经济广播主持人在天津狮子林桥畔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国网友介绍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变化
文艺广播紧密配合天津市“书香天津 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形成良好舆论氛围。文艺广播继续与天津图书馆深度合作,共同举办第三届京津冀图书馆“守望青春,我与图书馆的故事”阅读推广交流展示,为建设“书香津城”助力。制作推出《遇见·二十四节气》短音频、《好吃的节气》系列微广播剧,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劳动之美、时代之美等角度讲述中国故事。
相声广播发挥融媒体优势,合理应用网络平台,举行“921生日”音频和视频大型直播,抖音直播观看量达到2.68万次,点赞量14.5万次。同日,相声广播原创相声剧《谁都别跑题》在抖音和微信两个平台上线,广播和新媒体还同步推出原创文博类音频视频节目《捧逗论文博》。活动期间,抖音热度话题“相声广播十五周年庆”播放量达到236.3万次,起到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
电视新闻部《津云调查》栏目在新闻视角中加入文化元素,展现天津的历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制作《我们的长城》《我为运河绘蓝图》《悠悠药香》《大奖的背后》等,将关注目光投入长城、大运河国家历史文化公园的历史文化、规划建设中。以寻访探访的方式,走入鲜为人知的龙凤岭长城、武清十四仓遗址、静海九宣闸等。记录天津文化事业发展,历史意义探寻,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天津故事。《拾遗保护》用符合当下纪录片发展,传播的形式和语态,记录文化遗产的传承、守正和创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根脉,在展现工匠精神的同时,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卫视频道全国主题春晚第一品牌——第四届《天津卫视相声春晚》于2022年1月30日晚播出。晚会围绕传统文化、时代楷模、喜迎冬奥等内容展开,以相声、歌舞、快板、京韵大鼓、京剧等艺术形式,展现天津地方文化特色,传递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晚会收视率索福瑞0.725%,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七,IPTV市场份额24.98%,斩获全网热搜65个。其中,微博主榜9个,微博总话题阅读量破10亿次,抖音热搜7个,抖音播放量1.2亿次,百度、知乎、头条、微视、好看视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App开屏、焦点图等广告位推荐,海河传媒中心全媒体霸屏推送,线上线下联动,奥体、天塔灯光秀覆盖全市。
第四届《天津卫视相声春晚》
原创青春文化传承类节目《青春守艺人》,以“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底气”为出发点,以年轻化的态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相融合,加入天津特色曲艺文化和新潮表达,不拘泥于某一品类,而是“一期一题”展示了功夫、民乐、诗词、鼓曲、国漫、汉服、舞蹈、杂技、魔术等不同领域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视听呈现和文化传播上展现出节目的独特性,于润物细无声中涵养节目参与者与观众的精神气质。《青春守艺人》播出后获全网热搜218个,其中,微博全站热搜79个,主话题阅读量超7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5亿次;短视频10万+赞爆款46个,短视频总播放量5.9亿次,短视频热搜热榜112个,斩获12个TOP1。“36+”客户端助阵,开屏焦点图强势上刊。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点赞发刊,央视网、新华日报、人民视频、人民文娱、澎湃新闻、新京报、人民网强国论坛等,以及各省市新媒体矩阵宣传助力,多维弘扬“守艺力量”。全国高铁92个城市1399块屏,3000+付费电子屏全国上刊,地铁、高铁、机场、公交等交通工具全面上屏。
原创青春文化传承类节目《青春守艺人》
2022年6月推出《闪耀之夜——天津建卫618周年晚会》,以“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为主题内核,聚焦天津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展望美好生活。邀请明星艺人、主持人加盟,呈现了25首歌曲和4个互动环节,将天津独有的文化特色、科技领域的行业发展呈现到观众面前,尽显天津多姿多彩、兼容并包的城市风貌,共庆天津建卫618周年。此次晚会得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微博等近80家主流媒体报道点赞,斩获全网热榜72个,微博热搜榜单46个,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0亿次,16位艺人以及工作室发微博超40条祝福天津。
《群英会》节目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挖掘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用相声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节目把优秀的相声人和优秀的相声作品融合在一起,每期节目都会邀请到一位热爱传统艺术的跨界明星嘉宾,与多组相声艺人共同感受传统文化,深刻体验相声艺术之美。《跨时代战书》节目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和创新,邀请众多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文化技艺人来到节目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述传承的故事。2022年节目邀请了10余位传统文化传承人,展现了京剧、逍遥扇、评剧、刀马旦、竹笛、晃管、空竹、呼麦、粤曲、古筝、皮影戏等传统文化技艺,呈现了众多绝美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
天津日报在要闻版推出“最美劳动者 榜样的力量”专栏系列报道、在副刊推出《人物》专版等,充分反映各条战线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在舆论监督报道上,曝光当前社会中的不文明行为和丑恶现象,激浊扬清,传播正能量。在理论阐释上,利用《理论周刊》和《大讲堂周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实践方法等进行深入解读。此外,积极刊发公益广告,充分发挥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艺频道与市文明办联合策划的《我们的节日·云河星度万古同—2022七夕诗会》;与天津侨联的合作,将《鱼龙百戏》打造成对海内外侨胞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并策划了2022年端午节电视文化公益活动《当诗词遇上鼓曲》。中秋节期间,《相声大会》栏目主创了《桂序昇平—2022中秋故事汇》,打破固有的晚会制作模式,大胆创新制作理念,运用电影拍摄手法,将津籍国宝与中秋民俗深度融合,在杨柳青古镇还原了一场诗情画意的中秋团圆故事,获得观众广泛好评。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天津海外联谊会、海河传媒中心联合策划制作专题文艺片《寻缘津港情》,6月29日在天视文艺频道播出。该片以云视频、演播室连线、实地采访等方式全面反映津港两地在经贸、专业人士、青年、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入交流的特色,展示天津与香港不断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共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做出的积极行动。
教育频道《鲤鱼娃娃》动画片是天津本土原创的三维动画片,获批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重点动画片项目。在国家大力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植根天津本土地域资源,将国漫产业与富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杨柳青年画、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填补国内相关题材叙事性动画片的空白,打造国产原创动画片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自信。
教育频道精心打造的《生活黑科技》《天津科技大讲堂》等为持续做大做强市级科普传播品牌,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履行了媒体宣传科普阵地的文化责任。
《生活黑科技》是一档定位“科技+科普”的周播节目,每周六、周日晚9点播出,2022年共制作播出104期节目,通过科学实验解读科普知识,践行“全域科普·全媒体传播”理念。《天津科技大讲堂》是一档科普谈话类节目,旨在不断推动全民科普,提高公众科学素养。2022年5月至10月,围绕“双碳”“均衡膳食,碘亮人生”“构建新世界”等话题,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津云中央厨房录制,通过访谈的形式,向公众介绍人们关心的问题以及科学热点话题。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于2022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此次大会为中国政府首次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教育频道承担了大会开幕式、主论坛、闭幕式公传信号制作和14个平行论坛视频录制剪辑等工作。
2022年9月17日举行的天津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天津科普之夜”紧紧抓住“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主题,分为“全媒体传播 云上科普市集”、“天津科普之夜”文艺演出、“点亮天塔科普灯光秀”3个部分。此次活动开创了11个首次,用歌声赞美科学家精神,用短剧呈现全域科普实践,用影像记录科技创新成果,以光影全域科普热情,用宏大的舞台叙述和天塔灯光秀让参与者沉浸在科技、科普、科技志愿者的世界里,晚会时长70分钟,获得中国科协、市科协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天津亮点,新媒体端直播互动量达到245万次。
2022年2月22日和9月1日,教育频道制作播出的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春季、秋季),紧紧围绕“奥运精神”“绘就生态新画卷 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让同学们聆听奥运故事,感受全国上下齐奋斗、“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
由市教委与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信仰的力量》系列节目,在2022年9月期间,每周日播出,共4期节目,以“党史开讲”为主题,邀请4位思政课老师录制党史主题思政课,讲述红色历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锋狂实验室之小记者观天下》系列节目,自2022年4月3日起,每周日播出,共计28期,在帮助孩子们拓宽眼界的同时,将国家的发展进步以孩子们的视角展现给观众,将大国自信和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引导他们从观察者成为同行者,从而成为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预备力量。
《红色少年团》第二季共4期节目于2022年10月27日至30日播出,是一档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文艺展示于一体的少儿电视节目,节目在展现当代青少年精神风貌的同时,通过他们对于红色主题场馆的参观学习,从中国少年的视角再次凝望少年中国。更多的青少年也在收看节目后深受感染和启发,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